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庆祝建校90周年-四十三载“学雷锋”与时俱进育新人

九十年风华正茂,九十年风雨兼程。11月18日,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举办了推进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暨建校90周年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现场,《小雷锋学治理》课程群的展示受到了诸多关注。这项坚持了43年的“全校师生学雷锋活动”代代相传,不断深挖内涵,与时俱进,成为了市八初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小雷锋学治理》课程群

成为创新育人优质载体

这几年,学校将黄浦区在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和现代化治理进程中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教育素材,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开发了《小雷锋学治理》课程群,打造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教育载体,不仅显示了“小雷锋”们的才能和智慧,也体现了学生为参与社区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起社区街角口袋公园的设计,初二4班的方子贤同学兴致勃勃,“我们想沿复兴东路和外咸瓜街建一个可供人们休憩的绿廊,不但可以改善周边环境,而且能为市民提供绿色休闲空间,促进人际交流。”经过同学们的头脑风暴,口袋公园的规划图出炉了,比如有一则“回忆园”方案,设置了六角长亭、石桌、石凳、长条凳,且园内设置了触摸式电子屏,可供市民点击浏览,了解老城厢今昔对比的历史故事。就这样,同学们的一组组关注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方案进入了街道办事处的“视野”,未来有可能变成现实。

参与社区治理的“金点子”,有时还来源于“小雷锋”细心的观察。有一次,一位“小雷锋”在上学路上经过老太平弄,注意到人行道上的盲道路线和共享单车停放区域重合,盲人通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她便通过学校渠道反映,并且参与到小东门街道组织的儿童议事会,在“一街一路”的意见征询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很快,相关部门采纳了同学的建议,立即组织重新划线,共享单车的停放区域被移到了人行道外侧,完全避开了盲道。这位同学在上学路上看到老太平弄变得更安全了,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社会研学关注长者群体

设计老年服务卡已被广泛采用

今年7月,市八初中“小雷锋探寻‘治理’课程”第四课在暑期开展。在区精细化办和小东门街道的支持下,初二4班千帆中队的队员们来到上海快乐之家养护院,参加“乐龄大改造”暑假社会研学。

在本次研学活动中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队员们要为“长者照护之家”门前的绿化地带做勘测,并做出合理化的休闲地带设计。接到任务后,队员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酷暑天忘我工作。测量花坛长款、在画本中标记尺寸,摄像记录细节,回家后同学们精心设计,出具了规划图纸,并且借助实物模型进一步探讨方案可行性。最终的设计方案被提交到了养护院和街道,待进一步论证后有望被实施。

呵护老年人的“爱心”还在延续,暑假期间,同学们还设计了“小东门街道老年服务卡”,上面有联系方式和社区各项活动。很快,精美的卡片被采用了!卡片已被陆续发放到街道4068位老人的手中,方便老人们获取帮助和信息。

“大思政课”育人生动实践

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少年力量

学校德育主任黄蔚敏老师介绍,《小雷锋学治理》课程群不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小雷锋”的治理能力,而且融入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不同学科为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班主任、社区老师、心理老师全程陪伴,帮助同学们探索并发挥自己内在的积极品质。初二年级组长沈月红老师说,经过研学活动,同学们的沟通技巧、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并沉着冷静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此之外,“小雷锋”还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去,为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少年力量。这也呼应了黄浦区建设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整体目标,让社区成为全年龄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如今,学雷锋在市八初中早已不仅仅是一项志愿服务活动,更催生出一批课程、一个品牌、一种文化、一份积淀和一方沃土。依托学雷锋活动,市八初中推出了一批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构建了连通线上线下、融通校园内外的平台和载体,形成了校本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

【校庆花絮】

各届校友纷纷相约返校

怀念初中快乐时光,感恩母校教我做人

回到初中校园,和老同学聚一聚,向老师们问声好,彷佛又回到美好的初中年代。这是校庆的另一种意义。

11月18日,市八初级中学举行建校90周年活动,各届校友纷纷相约返校,参观校园,叙旧忆昔。

2009届毕业生陈菲和李家祺,一进校门就碰上了,分外亲切。说起自己的初中时代,“开心、快乐”是关键词,而母校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是“踏踏实实做人”。

操场上,几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正在热络地交谈,拍照留念。他们是1973届毕业生,今年正值毕业50周年。

“现在有理由、没理由,老同学都要经常聚一聚。”68岁的孙先生说,今天本来还约了80岁的班主任一起来,看看学校的变化,可惜天气突然降温,老人不敢出门。说起班主任贺培珠老师,孙先生有些激动,“感谢老师无私奉献,教我们做人要正直、真诚。”老人们相约,母校100周年校庆,自己80岁的时候再来,“只要我们还走得动”。

教学楼前,老校友们一字排开,让记者帮他们合影留念。阳光照在他们神采奕奕的脸上,彷佛要带他们回到朝气蓬勃、单纯美好的初中年代。

三楼的一间教室里,2005届毕业生蒋雍独自一人坐着。她是当年的班长,今天约了班上十多名同学返校。“我来早了,非常期待。”她说,有的同学毕业之后就没见面,今天借校庆聚一聚,看看老师。她还笑着说,自己和先生就是初中同学,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母校的校友。

谈话间,同班同学蔡程远走了进来,径直走到窗边,静静地看着校园。“当年的一幕幕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他说,自己曾经是班级里最顽皮的一个。“感谢老师教我做人,让我从一个顽皮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性格健全、三观很正的人。”蒋雍在一旁补充道:“他现在从事汽车研发工作,非常优秀。”如果再对初中时的自己说句话,会说什么?“以后不许惹老师生气。”蔡程远毫不犹豫地回答。

今年刚毕业的朱乐悦和印子,也和同学们回到校园,坐在熟悉的教室里,轻松地聊着天。班主任则抓住机会,再给这群孩子们来张大合影。初中时光最怀念什么?“朋友。”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即使是最紧张的初三复习迎考阶段,如今想起来都是快乐和美好。

退休教职工重回校园

来看看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

借着庆祝校庆90周年之际,市八初级中学向退休教职工发出邀请,邀请他们重回校园看看。

楼道里,退休老师金纪民刚和记者聊了几句,就不停地被过往的老师热情地打招呼,“金爷,你回来啦?身体还好吗?”“金爷,你看起来气色老好的!”金老师在校时担任班主任和综合治理教师,任教历史学科,直到2019年退休,在这里教了一辈子书。“金爷”这个绰号如何而来?金老师笑着说:“这你要去问她们。”

1976年开始担任体育老师的金仲星,也在学校工作到退休。“今天校园布置得真是漂亮,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借着校庆的机会来走一走,和老同事聚一聚。”

操场上,退休教师陈占一认真地拍着校园的各个角落。他告诉记者,自己22岁从上海师范学院毕业,进入井冈中学(2003年整建制并入多稼中学、市八初级中学的前身),教授政治、历史学科,之后还担任了学校管理岗位,参与开创了学校、社区、街道三结合的育人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大课堂学习。“我对这里非常有感情,我的很多学生还在这里。”陈老师指着操场中央的领操台说:“当年,我就是站在这个领操台上,给全校师生讲话。”今天的校园,焕然一新,他要好好拍些照片,发给没来的老同事、老同学们。

晨报记者 崔翼琴 张智丽 学生记者 洪梓萱 杨伟伟 罗怡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崔翼琴/张智丽/洪梓萱/杨伟伟/罗怡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