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11月22日,进入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应景的是,今年下半年第二波寒潮正席卷全国。
前两天,东北“冻得发紫”,上海却迎来一波“小阳春”,昨天徐家汇站最高气温达到22.4℃,郊区中有5个站的气温打破建站以来11月下旬同期最高纪录,分别是金山、宝山、浦东、松江和青浦,另外,闵行站平了同期纪录。
不过,随着冷空气的到来,今明两天申城气温将显著下滑。
上海中心气象台预计,今天多云,下午起风力明显增大,偏北风4-5阵风6级。气温也将出现倒挂,中午前最高气温还有20℃,午后开始气温将快速下滑,特别是入夜以后,气温将会降到12℃以下。叠加风寒效应,体感寒冷,晚归记得多穿一点。
好消息是,这波冷空气影响下,申城晴朗依旧。
由于没有暖湿气流参与,此次冷空气影响除了云系略有增多,不会造成降水。周五维持晴好天气,早晨市区的最低气温只有8℃,郊区在4-5℃之间;白天气温回升乏力,仅有13℃上下,偏北风4-5级,冬日体感重新上线。
冷空气过后,周日气温开始小幅回升,但气温总体较这段时间下降一个台阶,难觅20℃+天气。下周初,受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还有一次大风和降温过程,由于水汽条件较差,也不会产生明显降水。
未来10天,上海总体都是干燥少雨的天气格局,要特别注意用火用电安全。
气象部门表示,“小雪”节气,对上海而言是深秋向初冬过渡时期,上海常年平均气温11.2℃,平均降雨量29.4毫米,是上海一年中寒潮预警最多的节气,并可能出现下半年首次霜冻天气。除了寒潮预警外,“小雪”也是一年中最容易出现大雾预警的节气。
晨报记者 徐妍斐
新闻链接
成年人也要防范肺炎支原体感染
发热、咳嗽、咽痛……气温骤降,早晚温差大,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近期,“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频频登上热搜。然而,支原体并非只影响儿童,成年人同样可能感染,尤其是青壮年、无基础疾病的人群。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支原体肺炎?如何避免交叉感染?确诊支原体肺炎后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问题1]干咳就是支原体肺炎吗?
干咳并不一定意味着支原体肺炎,因为许多其他呼吸道感染和疾病也可能引起这一症状。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不仅限于干咳,还包括发热、喉咙痛等。如果持续高热、剧烈干咳,需要警惕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确切的诊断需要通过医生的专业检查,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
[问题2]会传染给小朋友吗?
答案是肯定的!
儿童是易感人群,支原体肺炎又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因此在与小朋友的接触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直接接触可以传播支原体。为了降低传播风险,患者应避免与小朋友过于密切的接触,勤洗手,使用口罩等防护措施。
[问题3]患病后吃药还是输液?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通常涉及抗生素的使用,包括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新型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呼吸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值得注意的是,四环素类抗生素会导致牙齿发黄等情况,所以儿童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会导致长骨软骨发育不全,所以未成年人禁止使用。
即使是同样的疾病,儿童和成人的处方也有所差别。吃药或者输液需要医生的判断,轻症患者一般可以采用口服抗生素,以及止咳药等。
对于重症患者,必须要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然而,药物的选择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判断。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可能不仅无法治疗病情,还可能导致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问题。因此,在感觉患有支原体肺炎症状时,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用药是关键。
文/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闻思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妍斐/闻思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