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档案]
姓 名 姜忠诚
身 份 民间收藏爱好者
年 龄78岁
筑梦诉求 希望能够办一个展览,展示自己60年的收藏品,尤其是钱币收藏品,和收藏爱好者、专家交流沟通。
走进姜忠诚位于普陀区的家,110平方米空间里堆满了他的宝贝收藏品,瓷器、玉石、钱币、邮票、字画、紫砂壶……琳琅满目,地方不够,还在外租借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仓库。收藏品之中,瓷制象棋独树一帜,各国钱币数量最多,装满近500个乐扣乐扣盒子。
“18岁读技校住宿时,发现南昌路上的邮票商店可以买到邮票和钱币,就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去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晃竟然60年过去了。”78岁的姜忠诚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如何走上收藏之路,只是,对于很多收藏品的来历实在已经说不清了,因为,数量太多了。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办一个展览,特别是钱币方面的展览,和收藏爱好者交流收藏故事和心路历程。
|收藏瓷制象棋,追寻象棋文化
2021年2月22日,“大收藏家”公众号公布过全球500位大收藏家名单,姜忠诚榜上有名。这位上海仪表局系统退休的航天专业技术人员,执着于收藏已经整整一甲子。象棋、邮票、钱币、瓷器、紫砂壶、字画、杂件,他的收藏品大大小小有数千件,这一生所有的钱都砸在了收藏上。
林林总总的收藏品中,瓷制象棋独具特色。姜忠诚说:“我一开始是收藏瓷器,并没有聚焦到象棋。后来发现,瓷器太占地方,家里放不下了,只好又去外面借了间仓库。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看到了瓷制象棋,发现这是瓷文化与棋文化的高度融合,且不那么占地方,于是决定独辟蹊径,专题收藏瓷制象棋。”
在姜忠诚家中,记者看到各个年代、各种形状、不同尺寸和种类的瓷制象棋,成套的大约有100多副,还有一些散棋,每一副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文化。“车、马、炮”在不同的载体上呈现,汝窑、定窑、绞胎瓷等各个窑口的工艺以及有青花、釉里红等色彩,在字体上更有篆、隶、楷、行、草等。造型上,有馒头形状的象棋,有立体的象棋,不禁让人赞叹古人的巧思。
有一副古代的白瓷象棋,烧造于邢窑,专供皇家,是“贡瓷”。研究发现,完整的32颗象棋定形于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姜忠诚收藏这副晚唐象棋也是整整一副32颗。
象棋之外,姜忠诚还收藏棋盘。仅从上面印刻的年代来看,从宋朝到明清,一张张棋盘写满了历史。在他家的一堵墙上,挂着多张棋盘,姜忠诚让记者拍摄其中一张,仔细辨认。一看,上面印刻着“大观二年七月十九日造。“大观元年是1107年,大观二年就是1108年。”他熟练地找到年代表的相应页面给记者看,显然已经反复研究过。
这些瓷制象棋和棋盘是他从各地古玩市场淘来。“有一年去香港旅游,我就去当地的古玩市场,摊位上是看不到瓷制象棋的,我就一家一家地问,还真被我问到有一两家有瓷制象棋。”姜忠诚说,因为有收藏的爱好,每次出去旅游,他总会去跑一趟当地的古玩市场,不仅仅是国内,越南、日本的古玩市场也去淘货。
为了收藏瓷制象棋,他踏破铁鞋,走过千山万水,还向业界高人请教。如在象棋研究界颇有名气的《中国象棋史》作者张如安,他上门拜访探讨,打开了思路,激励他更认真地学习象棋文化,从收藏品的角度去追溯和挖掘象棋文化、中国文化。
|很多难题希望得到高人指点
“那时候的南昌路邮票商店,除了可以买到邮票,还能买到钱币。所以,钱币也是我最早开始收藏的品类之一。”姜忠诚回忆道。
在钱币收藏上,他有一股执着精神。几十年来,主要收藏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的钱币。为了保存钱币和其他一些小件收藏品,他多年来陆续购买了约500个乐扣乐扣盒子,编号、分类、包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年纪大了,他每天坐在阳台上,借助放大镜去辨识钱币上的字符和图案。“通过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丝绸之路等经济活动,美国、日本等国的钱币流通到了中国民间,只要用心去找,就能得到历史深处的钱币。”姜忠诚拿着放大镜看着一枚1852年发行的1美元金币说道。
为了做好钱币收藏,他还研究这些国家的金融发展史、经济发展史以及他们的贸易路径和货币流通规律,为此购买了介绍中国、日本、美国以及世界钱币知识的相关书籍。
在对照专业书籍和收藏品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不少令他困惑的地方。“你看这本日本钱币书籍,上面写1877年发行的明治十年10元硬币,发行数量为36枚,而我手里至少有72枚。到底是书错了,还是我的收藏品有问题?再比如,这本《世界钱币》写,1849年发行的20美元硬币,单枚重量为33.33克,而我手上的多枚硬币重量都只有23.46克左右,这又是怎么回事?”限于人脉资源有限,这些问题一直无法获得解答,成了他心中渴望得到高人指点的“迷津”。
|如今最大心愿是办展览
从18岁到78岁,整整60年过去了,姜忠诚还清晰记得当年是如何走上收藏之路的,“1963年,我考取了上海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学校在襄阳北路,宿舍在南昌路。每天,沿着梧桐掩映的马路,从南昌路往返襄阳北路,觉得市中心真是洋气。更让我觉得新奇的是,我发现路上有一家卖邮票和钱币的商店,我觉得很好玩,就用零花钱开始买邮票。那时,父母每个月给两三元零花钱,邮票一张几分,有的1角,我完全没有经济概念,喜欢就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60年来,姜忠诚把收入全部砸在了收藏上,收藏品越来越多,110平方米的家里放不下,又在外借了仓库。很多人劝他,开个店或者以其他方式适当“变现”,收回成本。他说,自己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毕竟这60年来投入非常大,但是一想到要与商业沾边,心里总不是滋味,“好东西一旦标上价格,就会变味,就会让经典贬值。收藏品是无价的,得之,缘分;失之,遗憾。”
因此,姜忠诚会将辛苦收藏的宝贝无偿送给那些真正懂艺术、懂收藏、懂他的知音,“为收藏品找到一个好人家,这比女儿嫁得好更让我感到欣慰。”他曾经送给一个福建朋友整整一车瓷器,亲手培养和扶持了一名瓷器收藏爱好者。他说,也许,这就是情怀。
不过,他倒是愿意以展览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他的收藏品,特别是数量较多的钱币收藏品,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和他交流沟通。
晨报记者 郁文艳 摄影报道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