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街道|居民们的感谢和笑脸,就是她收到最好的“礼物”

“千头万绪社区事,点滴奔忙都是使命。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多少有点不适应。”俞雅娣直言总会想起那些信赖她的社区居民,时不时地看下有没有短信、未接来电什么的。几个月过去了,她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有时间就约居民们一起喝杯茶。

架起社情民意“连心桥”

从事社区工作之前,俞雅娣负责工会工作,擅长与人打交道,是职工的“娘家人”。对于她来说,工作最大的变化就是服务对象不一样了,她熟悉了社区的工作职能和辖区的基本情况后,很快找到了“破冰”的方向。

每天进办公室前,俞雅娣总会在居民区走一圈,和居民们聊一聊近况。性格阳光开朗的她,迅速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要主动出击,才能打开居民的心扉。”她表示,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是她做好社区工作的“制胜法宝”。

有一次,俞雅娣在小区里和居民们拉家常时,听到了陈秀珍的诉苦。“天太热了,年纪也大了,一烧饭就汗流浃背,做顿饭老费劲了,社区要是有配送餐服务就好了。”俞雅娣立马回去询问了相关事宜,忙前忙后地为老人办理了用餐手续。每天收到社区食堂送到居委的饭后,她会和同事轮流上门送饭,呵护老人的幸福“食”光。

日常工作琐碎繁杂,但每每想到居民脸上的笑容,俞雅娣疲惫的脸上闪耀着光彩。她怀揣着一颗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办好居民身边每一件“小事”,为他们编织着一点一滴的幸福。

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社区工作,仅靠居委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接手计生、卫生两个条线以后,俞雅娣意识到想要做好这俩项工作得发挥居民骨干力量。于是,她积极挖掘辖区内的热心居民,鼓励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有了他们的支持,我的工作变得轻松了许多。”她笑着说。

刚刚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时候,居民们十分不理解,甚至颇有微词。怎样才能让社区居民自愿做好垃圾分类呢?俞雅娣带着志愿者们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发放垃圾分类相关宣传手册,耐心地回答居民提出的问题。此外,她还和志愿者们每天准时值守在各个垃圾投放点上,指导、监督居民正确投放垃圾。遇见不配合的或者分不清的居民,她也不抱怨,动手帮忙分好。时间久了,那些居民都有点不好意思,自觉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成为了垃圾分类的倡导者,还有不少人加入了垃圾分类巡逻小分队,在规定投放时间外,巡查小区里是否存在乱丢乱扔的现象,逐渐生活垃圾分类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俞雅娣看来,只要用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她的努力和付出,也点燃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越来越多的身影活跃在社区里。

甘当征收家庭“粘合剂”

任职期间,俞雅娣所在的昭通居委面临了大规模的动拆迁工作。社区里大多以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为主,人口高度密集,每个人诉求各不一样,不少家庭因分配问题而产生纠纷,她也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棘手难题。

有一位居民有两个儿子,房子由他们共同居住。后来,小儿子一家搬出去住了,但户口没有迁出。拆迁时,大儿子以弟弟一家不住在里面为由,给予他们较少的补偿费,遭到了小儿子的强烈反对,这件事成为了两人吵架的导火索。俞雅娣听说以后,第一时间前往居民家中了解情况,耐心听取当事双方的想法和诉求。为了更好地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她还邀请社区律师参与调解,由律师给当事人解读相关法律知识,最终就征收补偿利益分割事宜达成家庭内部协议。“处理这种家庭矛盾,我们要主动跨前一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调解方案,使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和解,成为留住旧改征收亲情的‘粘合剂’。”俞雅娣如是说道。

居民搬离了,旧改征收工作告一段落,但居民服务还未停歇,居委会照常运作,“只要居民的户籍还在,我们的服务就不能停。”每天,俞雅娣都要逐一打电话询问重点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尤其是身患重大疾病的居民或高龄独居老人,切实把关怀送到他们心上。同时,她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块里的沿街商铺,对各商铺是否占用疏散通道、消防器材是否配备齐全等情况进行了细致地检查,进一步消除辖区潜在的安全隐患,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虽然社区工作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她对事业的拼尽全力。

【记者手记】

“社区工作者没有‘执法证’,有的只是居民熟悉的面孔。”

繁忙、劳累、充实,是社区工作者共同的缩影。深耕居民区这些年来,俞雅娣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时常“飞”进居民家,每一个角角落落都留下她忙碌的身影,也得到了社区居民发自内心认可,社区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热衷于社区建设的居民。在她的心里,居民们的每一声真诚的感谢和每一张安心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礼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吴佳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