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奖”颁给了全球哪些城市?2个上海案例入选2023版《上海手册》| 2023世界城市日

10月28日下午,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正式开幕。备受瞩目的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即“上海奖”)终于揭晓,中国福州等全球5个城市获此奖项,以表彰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2023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简称《上海手册》)也在活动现场如约发布。围绕“促进资源融合,共享城市未来”,遴选了24个国内外优秀案例与4个专栏案例,上海分别有2个案例和2个专栏入选。

首届“上海奖”揭晓,中国福州获奖

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是联合国人居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动设立的国际奖项,用于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的城市。

申报历时近4个月,共有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54个城市完成申报,共有15个城市入围,最终中国福州、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巴西萨尔瓦多、乌干达坎帕拉、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五座城市获得了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 中国福州

聚焦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生态友好的“千园之城”。

🏠 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

通过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计划、高效的融资机制、创新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取得了全方位的可持续成就。

🏠 巴西萨尔瓦多

提出了协调的、目标导向的战略方法,并特别强调对妇女权益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发展经验。

🏠 乌干达坎帕拉

基于创新方案,在道路安全与联通、城市健康与空气质量改善、可持续发展融资、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创造性地将数据、技术、城市规划、健全的金融经济模式与社会制度相结合,是以人为本和创新型城市的典范。

2个上海案例入选2023版《上海手册》

《上海手册》孕于上海,2011年,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联合编制了首版《上海手册:21 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上海手册》的全称),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全球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有关城市的故事,自此在上海掀开了新的篇章。

今年入选的24个案例涉及科技启动基金、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文化基金、公益组织培育、公益基金会、跨域治理合作、“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等内容,旨在从国际合作的视野探讨城市协同效应,给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指南。

24个案例中有6个来自中国,中国案例里离不开“上海”二字,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和上海普陀生态活力社区案例入选。

🏠 公益新天地园:可持续的公益文化

上海公益新天地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自2010 年由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筹备,于2013 年11月正式开园,占地面积23000 平方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公益园区。

经过十年实践,园区逐渐摸索出了“政府主导+企业托底+ 社会运作”的运营模式,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公益事业发展整合了支持资金、人力资本、政策资源和社会网络。

目前,有超过50 家优质社会组织和公益团队入驻,落地3个委办局的5 个合作基地。连续6 年开展公益新天地品牌项目培育资助计划,连续5年举办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连续4年举办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平均每年50 余个国内外团队来访交流学习。

十年来,公益新天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地标,通过多年的不懈坚持,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上海特点,符合城市普遍发展规律的公益之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理念、方法和模式将城市更新发展中不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价值。

🏠 普陀万里:安居乐业的生态活力社区

25 年前,上海普陀万里社区所在地还是农民住宅、工厂仓储和农田交错的郊区村庄,水系污染严重,交通出行不方便,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配套也不足。

1997年6月17日,上海万里社区正式开工建设,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当年首批四大示范居住区之一。居住区占地216 公顷,总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规划居住户数2 万户,规划居住人口6 万人。

经过25 年的创新实践,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社区住宅与自然河流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上海少见的活水景观住宅区。百姓安居乐业,邻里之间友好互助的活力社区,为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可持续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另外,今年的《上海手册》还以专栏的形式,展示了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城市建设的两个实践成果:一个是上海元宇宙社区,一个是松江G60长三角科技创新谷案例。

申设十年来,世界城市日为全球城市分享经验、拓展合作提供了平台,为推动建设持续性、包容性、安全性、韧性的世界贡献了力量。以“上海”命名的世界城市日公共产品及活动成果,传递了上海与世界城市日的深厚渊源,也是上海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积极实践的生动写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沙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