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重新跳起唐朝乐舞;沉浸式登上已经无法进入的辽代古建筑;以江南古镇的古建石桥、广场绿地、河道水系为舞台,展示一件件艺术家的光影艺术作品……随着2023光影上海的开始,蟠龙天地化身“光影艺术新天地”,在舒适的秋日夜晚,为沪上居民提供了一个享受夜生活的不错去处。
在300年祠堂看“舞动的敦煌壁画”
在拥有近300年悠久历史的文保单位“程祠故里”,记者观看了一场如梦似幻的光影艺术大展,开目剧场“形·影·神”展览。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团队的《天舞·离形》、《影壁·洞见》、《心塔·步高》三件数字艺术作品,分别在程家祠堂的三个独立宅间展出,包括敦煌乐舞等中国古代艺术,通过前沿科技和当代的表达,发掘出全新的思维深度和精神内涵,展现中国古典艺术和建筑所承载的浪漫美好的文化想象、丰沛隽永的生命哲思。
其中,《天舞·离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220窟经变壁画和雕塑中恢弘丰富的乐舞形象。通过人工智能、动态捕捉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数以千计的唐代壁画中的乐舞形象进行分析,形成新的舞蹈序列和动态模拟,以数字全息剧场结合重重镜面幻影还原千年前的敦煌乐舞。
还把山西一座已经无法进入的古塔“搬”到展览上,以数字技术还原,让观展者能以全新角度沉浸式“登塔”体验,感受古塔的唐辽之风和中古文化美感。
正如蟠龙天地相关负责人所说,“以数字技术记录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更在于以数字科技实现新的诠释与演绎,通过历史与现代审美的交织融合,让古代文化的精粹焕发新生。”
古桥流水为幕,光影装点江南水乡的夜生活
除了程家祠堂的梦幻数字光影展览,近期,整个蟠龙古镇都被灯光装点得如梦似幻,随着第七届“光影上海”2023灯光艺术节在蟠龙天地亮相,蟠龙天地的古建石桥、广场绿地、河道水系等散落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英国艺术家的9组光影艺术作品。
小桥流水是蟠龙天地的特色,在蟠龙湾有一只只漂浮于河面之上的光体“纸船”,形似以前的“乌篷船”,船身的纹理上提取了水乡服饰、布料图案及水乡建筑元素;
在隆云桥河岸,艺术家杨熹的《石盒》是一系列发光立方体沿着河道驳岸排列组合,与驳岸石壁上历史留存的江南文化符号“系缆石”交错辉映。
香花桥和凤来桥两座古桥,化身光影舞台。
英国视觉艺术家Celyn Bricker的作品《五季》由一系列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作品投影于映月桥、涵春桥、香花桥、隆云桥、聚龙桥桥身之上,每一座桥上流动影像都基于桥本身的特色生成相应的“五季”之景。“五季”对应的分别是春、夏、秋、冬及长夏。
烟雨廊桥上,王智一的《月见蟠龙》通过现代数字的光影媒介,在富有色彩变幻的运动结构中将“蟠龙新十景”创新演绎。
在蟠龙印刷厂旧址,是艺术家徐冰的《烟草计划:烟之语》,用霓虹微光打造的文字在朦胧薄烟中充满仙气。以往印刷文字的工业空间现在仍以另一种方式展现文字之美。
在蟠龙天地童心乐园,是大型光影装置《趣顽鸭》,由三只超大型的“青头潜鸭”所组成。青头潜鸭属于“极危”保护物种,近年来曾现身上海东滩、崇明等地区,由于其栖息地减少和数量减少,濒临灭绝的边缘。这套艺术作品在鼓励观众享受自然“趣顽”之乐的同时也意图透过三只形态优雅可爱的“潜鸭”形象唤起人们对濒临物种与生态环境的警觉与保护意识。
当记者踱步在夜晚的蟠龙天地,看到灯光交织中,不少远近居民一家老小,祖孙三代结伴信步在江南古镇,或是傍水而坐,边吃边闲聊,或是坐在观景亭看古桥上变幻的光影,放空放松……是城市商场里难得一见的松弛氛围。
据了解,“光影上海”2023灯光艺术节从即日起持续到5024年1月14日,开目剧场“形·影·神”展览则从即日起持续到2024年3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