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街道|以心换心,走好基层治理之路→眼里有活 肩上有责 手里有招

近年来,网络直播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拓展线上渠道,季红计划着回启东老家,利用直播平台发展农副产品业务,这是她给自己列的“退休必做清单”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说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之前上班的时候,居民区大小事得管,现在退下来我也不能闲着……”面对采访,外滩街道新建居民区原党总支书记季红这样盘算着,她说,有很多想做、没做的事情等着她一一实现,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着儿子尽快装修新房,毕竟再过不久,她将迎来第二次身份转变——成为“喜婆婆”!

拿好“绣花针” 织密“民生网”

从2009年到社区任职,季红先后在山西、新建担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她直爽的性格,加上雷厉风行的处事态度,深受居民的认可和好评。要说从哪里看出?这数十面锦旗便是最好等例证。

居民送来锦旗(左一季红)

“我们所处的小区是一个混合型居住小区,既有百年的老式里弄,又有70年代初建造的老式公房,居民需求向来都是各式各样的。”季红回忆道,小区里发生的纠纷和矛盾很多都是小事情,大家沟通做不到位就容易出纷争。在她看来,一个社区的和谐和稳定,居委干部必须要首当其冲,面对居民的诉求尽量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她收获了很多社区朋友。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人,便是一位90岁阿婆和她的女儿。说起这个家庭的故事,季红说背后有一个美丽的“误会”。

“有一天上班我们居委收到了一位居民的投诉电话,说是每天深受‘噪音’之苦,需要我们帮忙处理。”面对居民的猜测,季红和社区块长来到楼上居民家了解情况。然而,他们发现,居住于此的是一位年过九旬的阿婆,由于楼层高且独自居住,阿婆日常很少下楼,虽说腿脚不便,但她也是将拐杖放在门口,日常的时候通过搀扶墙面和家具行走,按理来说不会发出噪音,面对居委的解释,虽没有摸清所谓的噪音源自何处,但居民也深知错怪了楼上的阿婆。

居民之间的误会解除了,但居委对阿婆的关注却越来越多。原来,季红在走访中发现,阿婆家中的墙角和桌角都很尖锐,日常稍有不慎容易发生磕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能小觑。为此,季红联系小区物业,带着防撞条和水果再次叩开了阿婆的家门:“阿姨,我帮您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包裹一下,担心您会碰伤。”这一举动让阿婆的内心温暖不已,可没想到的是,包好的家具却引来了阿婆女儿的不解,深知还打电话去居委“质问”,“独居老人是我们的重点关怀对象,平常遇到困难我们都第一时间前去处理,并且定时回访,平日里也会经常慰问关心老人。”面对季红的一番回应,阿婆女儿听后连连道歉,才知道错怪了她。为了表达歉意和感谢,阿婆女儿亲自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居委,还和季红成为了好朋友。“她每次从外区来看望阿婆,都会来居委会和我聊上一会儿,社区里的人情味大概就是这样浓起来吧!”

架起“连心桥” 当好“总客服”

在众多的锦旗中,不仅有本地居民送来的表彰,还有外地来沪者诚心的感谢。2021年7月,在79街坊二轮征询酝酿期签约首日,该地块的征收居民全部到场签约,在距离该地块二轮征询签约生效仅24天后,224证居民全部搬迁完毕,又刷新了纪录,完成了居民一轮意愿征询、二轮签约和自主搬迁三个100%的新成绩。

在斐然成绩的背后,是街道、居委等所有旧改征收人的努力。“在此之前我很担心旧改征收工作复杂,害怕自己难以胜任,但是做下来发现倒是不难!”季红口中的“不难”说得轻猫淡写,背后却是时时刻刻将居民放在工作第一位。

在224证居民中,有一户房屋被外地来沪者租住着,问题卡在即将整体搬迁前夕。原来是由于户主没有退租房押金,导致租户不愿意搬走,一度陷入了僵局。“我们已经在外面租好了房子,这边退了押金,可以立马搬走。押金1万多,我们也都是打工人挣钱不容易,请书记帮帮忙。”听到租户的求助,季红深入调查事情原委,多次走访户主讲解政策,耐心劝导,并召开协调会,邀请社区民警、块长等多方参与畅所欲言。好在,居民们都是通情达理的,问题在经过调解后顺利解决了。“我之前一直觉得,外地人在这举目无亲,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没人帮,但好在有居委公平公正地调解,让我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租户感激地送上了一面锦旗。

争做“有心人” 当好“引路者”

“我从容而坦然地面对退休,但也非常不舍!”季红说,邻里纠纷、房屋漏水等社区里的各种琐事都需要想到位、做到位,“老法师”经验丰富,与居民容易沟通,做起事情得心应手。居民们习惯认人办事,年轻人脸太生,常常碰一鼻子灰,面对难说话的居民甚至无从下手。

在她看来,社区工作其实很简单,要做个有心人,心里有居民、眼里有活,真正把社区当家庭,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服务导向,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说到这里,季红回忆起社区一对党员老夫妻的故事。在日常走访中,眼尖的季红发现这对老夫妻家中马桶损坏,她立即申请相关救助方案,帮助老夫妻更换了马桶。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季红主动询问是否需要申请适老化改造,老夫妻非常感激季红的细心关怀,但是由于年纪较大不想麻烦,于是拒绝了改造。社区工作多而杂,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细节的慧眼十分重要,往往被忽略的小细节,反而是与居民积累情感的关键,将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就会成为居民情感的“容器”。

除了居民们,季红最不舍的就是身边的这群同事,退休的日子渐渐逼近,季红将居委干部一一约出来谈话,以自身经历“传帮带”,采取外出学习、岗位锻炼等方式进行全程跟踪培养,并结合后备力量的个人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阶段递进培养,下大力气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和水平。

一大摞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季红从2009年3月入职至2022年11月退休,在山西和新建居民区工作期间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回顾近14年的社区工作,季红感慨:“日子过得可真快啊!与居民打交道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小季’都已经老了。”

【记者手记】

“时光不老,初心不负。”

在述说自己的故事时,季红说了十多次“不累”,面对各种挑战,她总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释义着自己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刚退下来的那几天,季红坦言心里空落落的,总想着骑上脚踏车回到居民区看一眼、再看一眼,好似永远也看不够。

虽然退休了,但季红的初心没有“退”。在她看来,这14年没有白过,自己来自基层,热爱基层,没有比服务居民更快乐的事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蒋帆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