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成为一个听众,了解居民需求,明晰我们真正能够帮到的地方,才能慢慢走进居民心里。”于晖自1996年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后,就一直深耕于社区事务中,在此期间,她帮助过无数的居民,也在社区大舞台上成为了崭新的自己。在她看来,社区工作是青年人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接受历练、提高能力的大平台,也是一个让市民接触外界、打破隔阂,提高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大家庭。
“锦上添花”的文教工作
在是否进入社区工作这件事上,于晖和父母曾有过不小的争执。在父母看来,社区工作离家不远且相对稳定,但对于当年只有28岁的于晖来说,这并非她理想的工作。
在大家印象中,社区工作者都是一些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于晖在做决定时下了极大的勇气与决心,但多年后回首,她却无比庆幸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由于于晖之前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来到宁波居委后她就顺理成章接手了社区的文教宣传工作。在宁波、东风两个居委辗转间,她也一直负责文教工作,直到退休。文教工作成为了贯穿她社区工作的主线,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民政是雪中送炭,但是文教是锦上添花,是真正能够凝聚居民的最好窗口。”于晖如是说道,她在社区积极组织文体活动,牵头组织了6个不同的团队,包括瑜伽、拉丁舞、摄影等等。其中有一个八卦班,老师带领着身体不好的居民每天健身,寒冷的冬日也依旧坚持,不少人因此爱上了运动。

同时,她还积极宣传推广文化,当时居委和文化中心有合作,各种音乐会、京剧、昆剧、沪剧都有赠票,她就挨个给社区中喜欢这些演出的居民打电话,邀请他们去听。
不少居民与她都处成了好朋友,如今,在她刚退休的档口,好几个团队的“老伙计”还热情邀请她出来一聚。
潜移默化的宣传工作
潜移默化的宣传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都是相互连接的,文教活动可以串起计生、民政,也可以串起各条线。大家合作共赢、借力打力,把这一件事做实做深,就能够真正帮到居民。居民在了解到社区所做之事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不会有抵触情绪了。”
于晖认为,让市民自觉配合政府和社区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环保工作。当政府刚刚提倡“干湿分离”概念时,有不少环卫工人就表示这项工作有难度,但如今干湿分离工作已经成为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日常。

“当我们把他们带到老港垃圾填埋场,老百姓看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就会自觉自愿进行垃圾分类、闲置回收,帮到更多的人。”于晖说,干湿分离真正得益者还是市民本人,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环保和公益的理念就能深植在每个人心中。居民们自觉遵守垃圾分类,才是“干湿分离”真正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原因。
其他工作也是如此,社区虽小,但每一项工作都牵连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社区工作者需要从多角度、全方面考虑活动的意义。各个条线紧密合作,各个块内的社区工作者相互帮忙,才能让社区工作发挥最大的价值,共同为居民服务。
获益良多的社区工作
获益良多的社区工作
“其实在这么多年的社工工作中,收获最多的还是我自己。”于晖笑着说,她在进入社区之前,并不会考虑到包括孩子教育、父母养老等问题,通过社区工作,她才逐渐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人际关系不仅仅需要家庭支持系统,也需要社会支持系统。”于晖经常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导慰藉辖区居民。

曾经有一位居民,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硬骨头”,别的居民不愿与之来往,其他社区工作者看到也头疼。但在相处过程中,于晖发现,他性格的养成与原生家庭也有很大关系。于是在充分的理解和长期的服务中,两人成为了好友,在她的劝说下,这位居民处理了门口的多年堆物,也对自己的两条爱犬进行了约束。
“先成为一个听众,了解居民需求,明晰我们真正能够帮到的地方,才能慢慢走进居民心里。”
在于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人心与人心之间也是互换的,当社区工作者们设身处地为居民考虑,为居民办事,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记者手记】
“社区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需要愿意做、用心做、动脑做,才能真正把它做好。”
从事社区工作以来,于晖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她把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在了做好社工这件事上,一提起她,居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于晖认为,社区是一个锻炼年轻人的大平台,他们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东西,但同时社区工作者也要用心用脑做事,把事情落到实处,得到社区居民的赞赏才是优秀社工的最好标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