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专栏丨消失的法华古镇

“闲话”专栏,邀您以文会友,闲话人生!聚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呈现当下生活状态!

周末去西郊的中新泾公园踏青,见一寺庙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上书“法华禅寺”。细看铭文介绍:法华禅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繁盛于明清,与当时的龙华寺、静安寺齐名。原址为今长宁区法华镇路525号,因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后于此处重建,延续香火。

读到此处我心中一动,真正的法华寺,原来就在我身边。不起眼的法华镇路上,曾经有过一座法华古镇。

晚饭后散步,我特地绕了个弯子来到法华镇路上,按照地址,果然找到墙上一块小小的石牌,标明法华禅寺的原址所在。而现在,是一处创意园区,稍不留意就错过了。事实上,也很少有人像我一样特地来探寻。

石牌正对面,伫立着一座三门石牌坊,刻有法华古镇的来历与简介。因为一座寺,诞生一条路,因为一座庙,生发了一个镇。

据书中记载,法华禅寺建成后,吸引了四方香客游人冠盖往来,商贾纷至,因而房屋栉比,市集兴盛,遂得名法华镇。法华古镇在历史上可谓盛极一时,曾号称“沪西首镇”,历史上亦有“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城”之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牌坊下那一段蜿蜒的“小河浜”,应该就是早已被填平的昔日的法华浜了。“河”上架有几座形态各异的小石桥,依次为众安桥、香花桥、种德桥……登桥步步生莲,望之思古通幽。据记载,昔日法华古镇河道密布、阡陌纵横,仅桥梁就有17座之多,堪称江南水乡胜地。桥畔灌木丛中散落数尊青铜人物雕塑,宽袖长袍的文人迎风而立,似是诗兴大发;云髻高耸的姑娘抱琴趺坐,耳旁似闻琵琶噌噌;戴斗笠老者正在给赤足幼童讲故事,嘴角泛起微微笑意……所有人物栩栩如生,高度还原当时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虽然寺庙失去踪影,古镇停留在想象之中,但若用心寻觅,法华古镇仍有自己的生长脉络。作为上海最早栽培牡丹的地区,法华镇号称“小洛阳”,原址周边的围墙栏杆上,镌有历代文人雅士歌咏牡丹的诗词:刘禹锡“赏牡丹”(《赏牡丹》),陈与义“咏牡丹”(《咏牡丹》),皮日休“夸牡丹”(《牡丹》),白居易“惜牡丹”(《惜牡丹花二首》),刘克庄“怨牡丹”(《昭君怨·牡丹》)……被赋予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曾经高雅富贵的牡丹变得十分亲民。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街角小花园里那株寂静无声的百年牡丹如梦初醒般爆出花蕾,绽放惊天动地的盛世容颜。附近居民挈妇将雏,将一睹芳容视为一年一度的重要仪式。不远处的天山公园里,更是大片的姹紫嫣红。淡粉、艳朱、凤丹白、胭脂红、鸦片紫……单瓣的如平铺直叙的吟咏,重瓣的似层层叠叠的赞叹,咏的是阳光下的灿烂光景,赞的是好日子的香甜味道。

离法华禅寺原址不过咫尺之外,有一家“法华汤包”小店,据附近居民说,已开了几十年之久,许多家庭的两代人都是吃着它长大的。它家汤包汁多,皮薄,个子小,味道好,老板和气,价格合理,小店日日人声鼎沸,烟雾袅袅,吸引了远近食客争相光临。很多人习惯了在固定的时间,坐在固定的位子上,用熟悉的味道开启崭新的一天。亦有不少居住在此的老外,惊艳于这经久的本土滋味,纷纷拍照、打卡,把汤包留在画布上,印在T恤上,烧在杯盘上,成为他们一段生命旅程的重要印记。

法华寺名取自《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旨在教导人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我想,消失的“法华古镇”也许就在以另一种方式驻足人们心中,温暖治愈,长盛不衰。

闲话专栏征文信息

闲话专栏邀请作者加入,以文会友,分享生活点滴,中选文章将发表在该专栏。

有兴趣的作者可发送电子邮件至laoyouxianhua@zhoudaosh.com

  • 邮件标题请务必注明“闲话” ,邮件中请务必留下姓名、手机号码等有效联系方式

  • 作品以千字左右为宜,须是作者原创,并保证拥有该作品完整的知识

  • 如因抄袭、盗用他人作品等情况产权产生著作权纠纷,由作者自行负责

  • 本单位对投稿作品拥有展览展示、刊登发布、结集出版的权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