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文化馆今年以来不断上演具有轰动效应的艺术展览,9月28日至10月25日该馆举办“NOW中取境——2023上海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一个类似于谐音梗的主题,却点出了展览要旨——青年艺术家如何用创作,去勇敢掀翻缠绕在周围的羁绊,走入安宁之境。
本次展览汇聚了37位致力于油画、书法、雕塑、影像与多媒体等各个方向探索的青年艺术家的106件最新作品,展现他们在观念和技术领域的先锋尝试。
展览现场
一个展览,可看多种艺术手段
本次所展作品中,材质和创作方式各异,有大漆材料、布面综合材料、丙烯和综合材料、立体装置综合材料、布面丙烯、布面油画、原木油画、纸本水彩、纸本油漆笔、纸本油彩、纤维、青铜铸造、清水原龙皮丙烯、亚克力板丙烯、水墨木板亚克力、亚克力尺子、超轻粘土书法装置、数字综合媒介微喷等。虽然有着繁花迷眼的艺术手段,但它们都同样追求着艺境的深远以及创新意识的闪现。
展览现场
朱自清《荷塘月色》转换成了装置艺术
参展艺术家一冰以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为题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在悬空的镜面上堆满了写有书法的纸条,其间还隐藏着一只小青蛙,底下传出蛙鸣声。作者把散文《荷塘月色》的内容完整地书写在一长条纸上,堆成了一片“书法荷塘”,人们仿佛跟着朱自清的身影,沿荷塘漫步,思念着亲人。
一冰、能豆 《荷塘月色》 装置作品
学生用尺扭曲成观念雕塑
展览现场有几件用现成尺子扭曲而成的作品令人感觉新奇,作者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洪涛,作品灵感来自于有一次高考过后,他看到地上有一些学生扔出来的尺,因为天气太热而变形扭曲。后来在工作坊里,周洪涛教授让学生们通过物理方式把尺子变成另一种形状。
周洪涛 《扭曲的标准》 亚克力尺子
周洪涛说,如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规则之中,从小到大都是,但是对于一个有创意灵感的人来说,不应该这样去衡量。通过作品,希望有创意灵感的人能够把自己发挥出来,也希望每人都有一把自己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参展艺术家周洪涛
“不作不会死”怎样呈现在作品中?
参展艺术家牛安在解读其参展作品“亮瞎眼”系列时说,作品内容是关于流行语“No ZOO No Die”的探讨,这是一句是上海方言与英文的混用,意思就是“不作不会死”。创作中使用了一种比较特别的画材——女孩子涂指甲的材质。
参展艺术家 牛安
牛安 “亮瞎眼”系列 综合材料
牛安认为,目前,艺术的材质和展示形式都是大家乐于探讨的,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展览上可以有不同的展示方式。比如“亮瞎眼”系列作品,在其他地方展出时是绷在半圆形亚克力装置上的,而这次让它们松弛柔软下来,便产生了不同的表情。
缀满珍珠和钻石的画
参展艺术家周婧的作品《剪影》上面缀满了珍珠和钻石,底纹是用丙烯颜料画出的繁复图案。周婧认为,这就像我们的工作,每天在重复做着一些事情,换来几两碎银。
周婧 《剪影》 丙烯与综合材料
周婧 《清逸之华》 布面丙烯、《翡翠之光》 丙烯与综合材料
参展艺术家周婧
参展艺术家面孔新,技法、材质、观念、形式也新
策展人胡晓芒认为,当今生活中信息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这次的展览好比是涂鸦墙上的一扇门,当你打开了,就能寻得安宁。参展艺术家几乎全都是新面孔,他们的作品画面新、技法新、观念新、材质新、形式新,不仅跟时代相结合,还不失传统。
展览现场
展览代表了艺术的锐气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远教授认为,本次展览名称“NOW中取境”带有年轻人喜欢的谐音梗的意味,展览代表了上海青年艺术家的冲劲和锐气,突破桎梏,往新的可能性去突破。
王远教授同时表示,如今的展览很多,但大家好像都不太去讨论。一个展览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业内外的人士通过探讨、研究、理性对话,把展览和作品的价值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展览现场
NOW中取境——2023上海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主办: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普陀区文化馆
承办:卡咔度艺术空间
时间:2023年9月28日——2023年10月25日
地点:普陀区文化馆3楼(上海市兰溪路138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