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元老的亚运记忆:回望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万众瞩目

今晚,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开幕。中国女篮队长杨力维将与游泳运动员覃海洋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

回想49年前,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派出260多名运动员参加14个大类的比赛,一鸣惊人,夺得32金、44银、26铜共102枚奖牌。体育大国初出茅庐,即露锋芒。

在老一辈体育人心中,那是一届占据着独特历史地位的亚运会,因为那是新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亮相世界大赛的赛场。

本期上海会客厅,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专访上海男篮元老,也是中国老一辈篮球迷的偶像:郑福根。

他曾代表中国青少年男篮打出世界赛场的最好成绩,也曾与姚明父亲做过队友,如今已过花甲之年,依然游走于普及全民篮球运动的第一线。

从他五十多年的球员、教练生涯,侧面见证了中国体育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也见证着中国体育从大赛腾飞、到普及全民运动的激情与活力。

“70年代的体育梦”

说起郑福根,在70年代的上海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身高1米88的他,因为长得黑,昵称“黑豆”。

在老一辈篮球迷心中,郑福根是篮球场上的大主角。也许是这个原因,68岁的他有很多老年粉丝。现在,只要你在申城的篮球场看到一群爷爷奶奶打球,如果郑福根来了,大家都马上聚拢过来,亲切喊着“郑导”,足见他的影响力。

打了60多年的篮球,郑福根经历过无数篮球经典时刻,也见证了中国体育从初入国际赛场、到体育大国的历程。

说起49载的亚运历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届?郑福根凝思片刻:“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

那一年,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出国参加大型体育赛事。彼时,10来岁的郑福根凭借出色的球技,已初露锋芒,先后入选上海体工队、中国青少年男篮队,与他同期入队的还有姚明父亲。

“我是第一批进上海队的,后来又代表国家青年队出国打国际比赛,”郑福根回忆,“那时候就是苦练,心思很单纯,条件也有限,但内心想法就只有一个:为国争光。”

那是中国体育百废待兴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正处于“乒乓外交”历史背景下,尚未全面与世界赛场接轨,却也开始尝试走出国门,期待冲云破雾、走向复苏。

在德黑兰亚运会举办前一年,中国男篮组建青年队前往西班牙,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最终打入前四名———说起来,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篮球在世界赛场上的最佳战绩。郑福根当时作为队内主力,成为最早一批走出国门的篮球人。

1975年,中国队在首都体育馆与来访的英国队比赛,战胜对手,郑福根与队友们品尝到了在家门口胜利的喜悦;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篮球迎来首支访华的NBA球队—华盛顿子弹队(现改名奇才队),这场比赛也是郑福根的高光时刻,他的盖帽动作,力压两位对手,让美国队员目瞪口呆。

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环球》杂志曾出版《70年触动世界的瞬间》,郑福根的经典动作登上特刊,中国体育界同时上榜的还有郎平与中国女排。

“49载风雨,化身全民运动参与者”

从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49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体育走过峥嵘岁月,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从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大国,到街头巷尾,全民开展健身运动,中国体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一名体育人,郑福根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这48载春秋的缩影。

在他看来,中国体育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已开启全民运动的时代。作为专业体育人,更应拿出专业知识,去帮助更多的身边人。

据记者了解,在退役多年后,郑福根依然以篮球教练的身份,游走在申城普及篮球运动的第一线,这也成为同龄人中,一道罕见的风景线。今年已经68岁的他说,篮球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现在的心愿是教会更多人打篮球,普及篮球运动。

“一个民族的血性,常常在体育运动中展现出来。”郑福根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点儿用的人,做一个真诚的人。我觉得要带给别人正能量,而且,我对篮球这么热爱,做点自己专业方面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把老年篮球搞起来。”

曾经的篮球名将化身全民运动参与者。现在,郑福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伙伴们打球。

“在篮球队,大家一起打球20多年了,有时候跟他们讲讲篮球的注意事项。现在的大环境很好,鼓励大家动起来,但是,光说不练不行,还是要多练练。”

对于和粉丝们一起打球,郑福根说,自己经验丰富,又是在第一线,随时可以帮助别人。“我们没有其它想法,一辈子就干这件一事,我也没多想,能帮助别人,自己也能锻炼身体,交朋友,这很好。”

他说,跟篮球作伴,篮球已是永远的亲人。

(郑福根:下排左起第三位)

“做一个有血性的体育人”

即使是全身心投入篮球全民运动的普及,郑福根也依然关心国家队和世界男篮的动向。他认为,无论是篮球,还是足球,中国体育人都应该拿出豁出去的精神,才有出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郑福根说。“没有点豁出去的精神,体育是搞不好的。”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他在42岁那年,为了心爱的篮球场,通过3200米折返跑体能测试的励志故事。

1995年,四川熊猫队首次登上CBA舞台(当时为甲A联赛),由于当时球队正缺后卫,便联系了郑福根。当时,他已经42岁,离开赛场10年,为了获得联赛参赛资格,他咬牙参加体能测试,通过了3200米折返跑,成为当年年龄最大的CBA参赛球员。

郑福根这股子代表中国体育人的拼劲儿,令人记忆犹新。

“篮球就是讲究专业技术,得苦练,我们那时候,练得非常苦,就得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投10个球和投100个球、1000个球,结果能一样吗?还是得通过苦练弥补。”

他鼓励现在的年轻人,要有一股拼劲儿,才有出路。同时,他认为,中国篮球还是要从基层抓起,静下心来,认真培养青少年。

“说到底,篮球还是要抓基本功,当然,这要看基层教练的水平。有时候抓得过早,也不利于青少年篮球的发展。”他说,“如果你是优秀教练,懂得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做出一些调整,而不是一上来就要求(动作)达标。我认为,有些动作在小孩还做不到(规范)的情况下,就不要强制,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

“好好抓基础,中国篮球才有希望”。郑福根说,这不仅是他的心愿,也是老一代篮球人的共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