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必要的人情往来、红白喜事操办这一乡土风俗,让农村充满人情味。但近年来,也出现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现象,不但违背了乡土风俗的初衷,还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负担。如何保留“人情味”、遏制“人情债”?
9月13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妇联主办,奉贤区委、区政府承办的2023年上海市“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奉贤区举行。
自去年以来,围绕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牵头推进相关常态化宣传和集中宣传工作,并明确在今年9月集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此次启动仪式,聚焦婚俗殡葬改革、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乡村基层治理、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等内容,通过现场宣传、文艺汇演、典型宣讲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近年来全市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取得的成效。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了全市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菜单,精选了各涉农区30项主题宣传活动,并公布活动信息,方便广大市民参与。
在奉贤区南桥镇六墩村创新开展了“长凳夜话”,村班子成员带领青年骨干每周晚上下宅基一至两次,带上民情记录本、民法典、联系服务卡“三件套”,在村民家门口或院落里搬来几张长凳,和村民围坐板凳,讲政策、听民声、解难题。六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瞿东介绍说,“我们在收集社情民意时发现,有的小辈为了面子,赶时髦,大操大办丧事,把本来‘厚养’老人的钱用在了没有多大意义的‘厚葬’上。我们在‘长凳夜话’中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引导小辈在老人生前尽孝,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生前进行‘厚养’,享受幸福晚年。”瞿东表示,让村民从劳心劳力的操办和繁重的“人情债”中解脱出来,如今他们倡导红白喜事在农家会所办,不仅物美价廉,还干净卫生、省心省力。
据了解,近年来围绕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各相关市级职能部门、各涉农区认真对照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上海实际,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广泛发动,做好各类常态化宣传和集中宣传工作,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市民修身行动、文明风尚各类专项行动和文明村镇创建等各类活动,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新成效等。
接下来,全市将继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强化村民自治,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