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上海书展可谓是一场书香盛宴,共有850场活动,其中主会场就有467场活动,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场知识的盛宴。今年的上海书展,作者们带来的新书和好书不少,其中,朱大建、曹正文(笔名:米舒)、张文龙、沈嘉禄、窦芒、郑蔚、段巨平(笔名:居平)、尹学尧等八位上海老新闻工作者的新书分享和签售活动,引起了业界和读者的关注。
这些老新闻工作者都曾做过编辑、记者或导演,他们分享的新书,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独到的观察与思考,诠释着“老记”们的责任与荣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来看看“老记”们带给我们的精彩活动和新书作品。
老记出新书,讲述科学家精神
8月19日中午12点,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5105室发布大厅,《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以下简称《海菜花开》)图书分享会正在这里举行。有读者提前一个多小时赶来候场,可容纳百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在分享会上,朱大建深情地讲述了孔海南教授的故事。孔教授赴日艰苦求学,学成回国推动祖国湖泊治理工作,这种精神让人动容,也激发他进行采写和创作。他说,这本书以“大题材”和“小故事”建构内容,用故事、细节、知识来推动情节发展,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到底”。
朱大建为获奖读者赠书
《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说,这本书是一次“新闻与文学的联姻”成果。朱大建经过多年新闻工作的积淀,为文学界贡献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工作者形象。
作为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朱大建曾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2004年入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晚报杰出贡献奖,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他对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散文的写作颇有心得,出版了9本著作并分获《萌芽》《上海文学》奖;《鲲鹏展翅》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散文《心中故乡》收入上海市小学补充教材。
今年的书展,还有一部讲述科学家不一般传奇人生的“老记”新书,那就是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集《科学家想要什么》。这本书主要写了22位不同行业的当代科学家的人生故事,既科普,又人文;既写科研成就,又突出科学家精神,是该书的主要亮点。
《科学家想要什么》(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
“少年读中国”第二辑:《自然之子》《文明之光》《南海之歌》(上海少儿出版社 出版)
作者郑蔚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起,在《文汇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0年。先后任经济部记者,国内部、专刊部主任,《天下》《近距离》主编,及报社特聘首席记者。曾5次获得上海市新闻一等奖,多次获全国新闻奖。
今年上海书展,郑蔚还带来了三本新书,那就是由上海少儿出版社推出的“少年读中国”第二辑《文明之光》《南海之歌》和《自然之子》,8月21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少儿馆举行了新书分享会。在书中,作者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四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寻访大自然里神奇的野生动物,聆听万里碧波、浩瀚南海的建岛故事。
功勋人物,时代精神
8月17日下午,《踏遍青山人未老——“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一书在友谊会堂举行新书发布会暨作者座谈会,该书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新书发布会上,书中“主角”黄宝妹“空降”现场,与作者团队围绕新书编写、对青年人的希望等话题和读者面对面互动交流,一句句质朴、真诚的话语,让读者倍感温暖和鼓舞。
《踏遍青山人未老——“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新书发布会暨作者座谈会
《踏遍青山人未老——“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东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
作为该书副主编、新民晚报原高级记者尹学尧在会上介绍说,60多年前,毛主席就是在友谊会堂咖啡厅接见黄宝妹的,毛主席对黄宝妹说“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责任很重大”。60多年后,黄宝妹在毛主席接见她的地方,用新书发布的形式,向毛主席和全国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场上响起热烈掌声。
作为记者,尹学尧认识黄宝妹已经有30多年,并写了多篇介绍黄宝妹的稿子。为了让国人能更好了解当代功勋人物,中央相关部门委托国家图书馆进行功勋人物采集工程。8月16日上午,采集工程工作人员采访了尹学尧,整个录音录像照相工作进行了2个多小时。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作为雷锋主题书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情怀系列《情怀—雷锋文化在上海》《情怀—雷锋当年连长在上海》在上海书展上亮相。
《情怀—雷锋文化在上海》《情怀—雷锋当年连长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
作者窦芒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2007年从军队师职领导干部转业到上海工作,曾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精神文明办主任。退休之后,窦芒继续发挥余热,担任《雷锋》杂志社首席记者、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长宁联络处主任,是一位学习和宣传雷锋精神的忠诚实践者。
窦芒、韩颂东与学雷锋志愿者
8月18日书展的签售会上,来自上海的近二十位学雷锋志愿者相约现场,与窦芒交流互动。而雷锋当年辅导过的学生、75岁的韩颂东老师也专程从浦东赶来,向现场读者回忆自己60多年前在小学读书期间与雷锋相识的难忘时光。
生命感悟,人生分享
张文龙是国家一级导演,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上海戏剧频道播出总监。创作有十部小说、50多部剧本计约500多万字,多次荣获“星光奖”“金鹰奖”“兰花杯”等数十个国家级奖项。
这次书展上推出了张文龙导演创作的长篇小说《浪迹天涯》和散文集《浦江遐思》。据张文龙导演介绍,长篇小说《浪迹天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恢复高考,几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学生毕业后闯荡世界的故事。他们在海外历经坎坷,通过努力在职场上实现了一个个目标,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在自己年近黄昏之时,蓦然回首,却发现祖国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在毕业40年后的一场同学会上,他们回首半生漂泊,开始对各自的闯荡史进行审视与反思。
长篇小说《浪迹天涯》(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在《浪迹天涯》序言中写道:“全书不时流露出带着沧桑的生命感悟,对于我们这代读者来说,这是一次亲切而极具代入感的阅读体验。”
8月19日下午,《书香迷离—米舒读书小品集》新书签售会,在展览中心友谊厅举行,众多“米粉”赶来。四位重量级嘉宾包括:贾树枚、朱大建、罗希贤,而主讲嘉宾是读者非常熟悉的米舒先生,他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新民晚报》高级编辑,先后执编“读书乐”“夜光杯”副刊32年,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藏书家”。2013年退休后,米舒先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年书展期间推出一本新书,结果10年当中出版了11本新书。
《书香迷离—米舒读书小品集》新书签售会
这次推出的新书《书香迷离》,谈古代书市起源、中国手抄本奥秘、武侠侦探小说有趣评述等,还首次披露米舒先生在童年、青年、中年、晚年的迷书经历。正如为此书作序的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贾树枚评述:“读来倍感亲切”。又如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所评:“人生最乐是读书,米舒老家在姑苏。自幼好读古诗文,及长笔耕不胜数。长夜小窗辨真伪,青灯红烛品千古。好书多情胜挚友,妙章逸趣见新绿……”
上海记忆,留住乡愁
8月21日下午,上海作家沈嘉禄在上海书展有两场活动,第一场是《亲爱的味道》签售会,在世纪活动区举行,第二场是《致灶王爷的一封信》新书分享会,在第二活动区举行。
《致灶王爷的一封信》新书分享会
这次,沈嘉禄带来两本散文集与读者朋友见面。《亲爱的味道》讲述美食与亲情的故事,《致灶王爷的一封信》中有对上海石库门弄堂生活、闾巷人物的描写,还有三代人的温馨故事。
沈嘉禄是作家和美食家,也做过记者,跑过文艺条线。他1973年参加工作,任《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上海市作协理事、小说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作颇丰。谈到自己的写作经历,沈嘉禄坦言:“讲好上海故事,为上海人塑造形象,我是认真的,也是呕心沥血的!”
如今,石库门已成为上海的一种文化、一种符号。8月22日晚上,“百年风雨石库门——《天井》新书分享会”将在世纪活动区举行。
居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签约作家,她曾做过记者,著有《大智无谋》《三水》《外滩人生》《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三卷本)、《爸爸在左 妈妈在右》等书。 谈到这次给上海书展带来的新书《天井》,作家居平表示:
《天井》为上海作协签约作品,为上海开埠180年而作。历史长河中的海派中医,风情画卷里的上海女子。《天井》讲述老上海当下的乡愁,新上海未来的乡愁,上海市民人手一册的乡愁,所有上海人的乡愁。我觉得天井是石库门之“心”,《天井》讲述城市的乡愁,海派文化之“心”。
“百年风雨石库门——《天井》新书分享会
正如著名学者熊月之在《天井》一书序中所写:相信读者阅读本书以后,一定能通过石库门历史与文化,加深对于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进而加深对于上海城市精神与品格的理解。
各位读者朋友,侬今年有没有去上海书展参加活动?对于这些“老记”们在书展期间带来的新书,欢迎在读者评论当中留言与我们分享。
上海老新闻工作者们在书展现场参观及合影留念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