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信仰之旅

晨报小记者 诸博文

(上海民办克勒外国语学校 七年级)

千百年来,它是边塞第一关;新中国成立之后,它作为“煤都”担任起了煤炭开采的重任。如今,它又转型为一个追寻文化与变革的旅游城。如今的我们,无法亲历当年大同的兴盛,但一份份信仰就被封存在无数文物奇观中,又在历史的步伐间代代传承。

悬空寺

沿着山路往上走了十几分钟,悬空寺就这样陡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它紧贴崖壁,在朦胧的细雨中,有了几分婉约。在近乎垂直的石壁之上,寺庙群结构格外分明,依次排开,如同一名武学泰斗雄峙于峭壁之上,俯瞰着山涧与深谷。

我的内心被深深折服的同时,一个疑惑从心底慢慢升起:“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在此建寺呢?”身边的随行老师悠悠说道:“据传,天师道长寇谦之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这才成就了这一奇观。”我细看每一根梁与柱,感受其间的奇伟力量。

遥想天师的徒弟们为了达成这一宏愿,全国奔波,四处选址,多方募款;联想到匠人们系着绳索在悬崖之上,以斧镐凿孔,插木为梁,梁端支柱,梁上搭板;在一代代人的孜孜以求之中,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逐一建成,栉比相连….在这片雨幕中,我恍然间目睹了一千五百年的修建历史,又清晰地感受到其间贯彻始终的信仰力量!

晋华宫矿井

坐着矿车向下行,渐渐的,一个漆黑的矿井进入我的视线。一下矿车,一阵寒风扑面而来,风中混杂着潮湿的气味,让人瞬间喘不过气来。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矿道越来越窄……“哇!挖掘机!”一个同学大叫。我们一下子就围了上去,耳边传来导游的讲解:“这是当年唯一一台进口的煤矿挖掘机。建国初期,机械设备奇缺,大多数矿工们每天都得举着至少5斤重的铁镐工作。”

看着这锈迹斑斑的机器,望向黑沉沉的矿道,仿佛还能看到一群工人在沉浸黑暗的矿道中奋力挥镐,仿佛又听到他们爽朗的谈笑声……他们到底为了什么?是仅为了维系生计吗?“可不要小看这些铲子和镐子,当时工人一天八个小时工作,采出的煤矿为北方供暖,为南方供电,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品味着导游的话,内心感慨万千:“矿工们长年累月置身于黑暗之中,挖出的煤炭却给无数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是何等的浪漫。”我的眼前浮现出刚才下井时甬道两边挂着的矿工像,一张张黑色的脸庞,笑容中露出雪白的牙齿。这是独属于“煤都”大同的信仰。

云中期待

六天旅程很快就结束了,我和同伴坐上返程的航班。闲来无事的我拿出iPad,看起了关于大同的纪录片。我看到了大同从古代,到新中国,到如今,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中国“煤都”,大同一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气质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一席。

突然,一束光照在我身上,我隔窗眺望,云层之上,红霞漫天。我的心里期盼着属于大同的下一个奇观。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的立意很高,并选择了行程中两处有代表性的景点来进行阐释,串联起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以及未来,很不容易。其中有过于拔高的地方,稍做了修改。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诸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