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小记者 曹宸源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 八年级)
曙光泼洒天空,大地渐次明亮。山西的大同城,正缓缓苏醒。大街小巷,几乎每隔几家店面,就有一家面店。来到大同这座美食之都,不尝一口热辣爽口的“面食之王”——刀削面,对于“吃货”而言,就算是白来一趟,恐怕像鸡蛋汤里缺了蛋花一样,说不过去!
研学的第一天,由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开启。我站在酒店早餐的面食区口张望,“您好!一碗刀削面,谢谢……等等,要两碗!”服务员接过单,利落地往滚烫的水锅里甩下两把面,几分钟后捞出,再从另一个锅里舀一瓢油澄澄的热油盖在面上,放进满满佐料的碗里,紧接着大声地喊“两碗刀削面好咯!”巴望在灶台前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满嘴的馋,扑腾起身,立马上前端着做好的刀削面,在碗里添上一点香菜,冲到座位,用筷子熟练地搅拌开,端起碗便狼吞下肚。这两碗下肚,纸巾擦擦满是油的嘴,下楼出发!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四天的晚上,老师们带我们这群“吃货”去吃当地最最正宗地道的刀削面。众人鱼贯而入,刚一落座,一碗碗面条就被端上了桌。红油,白面,盖上一层肥瘦相间的肉末,再点缀几根碧绿的香菜,色香逼人,令人无法抗拒地拿起筷子挑面入口,劲道、爽滑!且有新发现——面里还有一颗大卤蛋。这似乎也是大同美食的特色,常在荤菜中藏着一颗或半颗蛋。
有意思的是,我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面,一边还欣赏着一件艺术品——一笼同时上桌的烧卖。这烧卖,长得和上海小笼包类似,不同的是,“包子”的上面,不知用了何手法,开出了一朵白色的“面花”,花瓣薄如蝉翼,令人称奇。如此高颜值的烧卖,搭配上一小碟山西醋,又是一份招牌美味。
一时间,大家吃得热气腾腾,吃得满面油光,面香夹杂着嬉笑与话语,满屋子尽是快活,尽是热闹。
我本是个慢热的人,但若是提及美食,我可有滔滔不绝的话语要去分享。几天的大同研学,我从第一顿拘谨地和妈妈挨坐在一起,不多言语,到之后结识到新朋友,顿顿餐桌上相约,我在大同美食中体味着情感的联结与流动。之后的行程里,我越来越放松,享受和体验山西的面食文化,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在农家乐里亲手揉面、捏莜面窝窝、搓莜面鱼鱼、莜面绳绳……
当我们挥手作别大同时,大同面食的美味留在味蕾里,6天同行的情谊留在了心里。
记者点评:同样的研学之旅,不同的小记者有不同的记录角度,这位小记者选择了美食,且进行了纪录片式的叙述尝试。如何在写美食中加入人情的另一条线,是更高层次的写作练习。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曹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