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降价符合市场逻辑 无底线价格战损人不利己

闻言培

距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牵头16家车企签署承诺书仅仅48小时,7月8日,中汽协发布声明称:承诺书中“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涉及“价格”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故将上述条款从承诺书中删除,并敦促16家及其它汽车生产会员企业,严格遵守《反垄断法》及相关行政法规、指南、规章,自主定价、公平竞争,共同为产业规范健康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此前,在7月6日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中汽协组织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等16家主流汽车企业现场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上述承诺书中明确提出,坚持遵守行规行约,规范市场营销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注重营销宣传方式方法,不夸大宣传、不虚假宣传,不为吸引眼球、增加获客而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性宣传等。

其中“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可能触犯了《反垄断法》的规定。《反垄断法》第十三条规定,在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垄断协议中,就包括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一项;此外,《反垄断法》第十六条还规定,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禁止的垄断行为。

2023年以来,国内车市掀起了一场价格战,折扣之大,范围之广,堪称史无前例。年初,特斯拉打响第一枪,两款主力车型Model3和ModelY降价2.9万元至3.6万元,达到历史最低位。不堪重压的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跟进降价或者推出变相降价的优惠。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战火”蔓延至燃油车。3月湖北省推出至高10万元补贴,“仅售12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横空出世,随后30多个品牌百余款车型被迫卷入其中,降价幅度少则数万元,多则十万多元,部分车企甚至不计成本也要一卷到底。

但事实上,席卷全国的价格战并没有带来预期中明显的销量提升。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6月,我国汽车销量预计达250.58万辆,环比增长5.22%,同比微增0.14%;2023年上半年,汽车累计销量为1312.27万辆,同比也只增长了8.84%。考虑到去年同期疫情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实际上价格战的效果微乎其微。

此外,混乱的市场价格体系也让考虑买车的消费者持币观望的情绪变得愈发浓厚。业内人士分析:基于企业战略调整,在可控范围内的常规降价,是市场正常行为。但大规模的无底线降价,不仅损害车企利益,也在不断“消耗”消费者的期待值。

虽然价格战从短期来看确实为消费者带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根据各车企公示的单车利润来看,当前自主品牌如一汽、长安、吉利、长城等正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边缘,尤其是国补退坡后单车利润已压到极限,极少数能实现卖车盈利。与上述头部品牌相比,没有过多其它业务平摊成本的造车新势力们,更是一直处在卖一台亏一台的窘境,如蔚来、小鹏、哪吒、零跑等品牌的营收甚至覆盖不了成本。

毫无疑问,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在砍向对方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如果价格战用力过猛,不仅会对品牌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到利润积累。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就无法投入研发提升产品和技术。如果整车厂没有合理的利润,必然会对上下游产生挤压,产业生态难言健康,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良好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中汽协联合16家主流汽车公司签署承诺书的初衷就是为了遏制价格战的进一步恶化,维护正常的汽车市场秩序,让行业回归理性健康的竞争。但车企也应该明白,市场是自由开放的,只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自主定价、公平竞争,也是可以通过降价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如特斯拉和比亚迪,它们都掌握独立的技术壁垒,在设计、制造、供应链、销售等环节拥有完善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在定价上拥有绝对的优势。

而对于国内同质化严重的一众新势力造车品牌来说,想要躲过这波汽车淘汰潮,联合起来抱团取暖是行不通的。只有直面残酷竞争,把产品与技术壁垒做扎实,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才是唯一的出路。

当市场购买力有限、可选择产品太多,产能过剩的时候,价格战本质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优胜劣汰,是市场永恒不变的法则,只有经过这样充分甚至有些残酷的洗礼之后,国内汽车市场才能完成真正的“洗牌”。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闻言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