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作家余华1987年发表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一个少年终于到了可以欢快地远行的年纪。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时间大为提前,小小年纪胆大心细,独自上路并非难事。比如在日本电影《鲭鱼罐头》里,两名小学生为了看海豚,结伴踏上旅程,一路遭遇各样险情,单车摔坏了,游泳腿抽筋,还被地痞流氓围攻,初生牛犊都没在怕的。
第一次出门,走出温室的庇护,进入安全线外的疆域,相当于与世界第一次交手。就像陈凯歌说的,“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旅程中磕磕碰碰,既可能初尝第一口蛋糕,更大可能还会留下第一道疤痕,这样的故事甚至成为成长电影的一个重要母题。比如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的好莱坞电影《伴我同行》,四个小伙伴进行一场丛林探险,影响之深远,绵延至他们后来漫长的人生。
很多创作者都有类似经历,比如青年作家王威廉在访谈里说他童年在青海草原长大,一次和小朋友们想去草原之外看看。一群人走了一天,天色已晚,发现回不去了,他们沉默而慌张,知道自己犯下了很严重的错误。同样情景也出现在青年导演仇晟的电影《郊区的鸟》里,源自导演自己的一段童年记忆:小学六年级时,十来个小伙伴出发去找一个同学,沿着京杭大运河,走到天色渐晚,队伍渐渐散了,剩下的几个人最后不明方向,不约而同地哭了起来。第一次远行的经验让他们念念不忘,因为那是初涉人世的第一课,世界的荒凉残酷,仅仅冰山一角,已让他们惊骇不已,难怪出走事件会被导演形容为“童年的终结”。
《鲭鱼罐头》里的两个小男孩,一个是野孩子,因家境窘困深谙底层生存法则,另一个是乖小孩,除了作文写得好,还有一颗善良又懦弱的心。结伴出门,对于乖小孩来说,是一场豪华冒险,但热情之余,也保有敏锐觉察,“你找我一起是因为我有单车吗?”“不,是因为你没有像别人那样嘲笑我。”没有说出口的是,远方并没有海豚,那只是野孩子找人同行的一个诱饵。你以为他们天真无邪,却早有各自的小九九。
但是出门远行的短暂日子,成为照耀伙伴们一生的高光时刻。《伴我同行》里有句经典台词,“我后来再也没交到像十二岁时那帮人一样好的朋友,也许每个人都是如此吧?”没错,《鲭鱼罐头》里的男孩们纷飞天涯,成年后再遇,笑容纯真一如当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长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