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健康 | 世界肠道健康日来了,关于消化道早癌,你了解多少?你知道还有治疗的“杀手锏”吗~~

今年的5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肠道健康日。关注肠道健康,共筑幸福生活。

42岁的黄女士是一名公司职员,在今年结肠镜的体检中,发现直肠有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医生考虑为直肠类癌,黄女士十分担心。杨浦区中心医院消化内镜团队的医生们经过认真评估及术前讨论,并与黄女士详细沟通后,决定为她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消化内科主任李力主刀手术,完整剥除了病变灶。

术后黄女士也无不适症状,第二天便出了院,同时经术后病理结果也证实了诊断。

杨浦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于1978年,是杨浦区首批区重点特色学科。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不容忽视的直肠病变

黄女士的病灶属于直肠类癌,也称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直肠肿瘤的1.8%。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肠类癌)是发生于直肠黏膜上皮内嗜银细胞的肿瘤。直肠类癌发展缓慢,病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较困难。起初在黏膜下有一个或数个结节,质硬、活动,表面光滑,长到一定程度可穿破黏膜并发生转移。瘤体直径小于1厘米、无淋巴结转移者行局部切除比较安全。

这种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对于极早期的直肠类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效果确实的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直肠类癌术后五年生存率多可达99%以上。 

消化道早癌的“杀手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发明之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只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然而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利用电刀对消化道黏膜以及黏膜下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可以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

标记肿物位置 

注入混合液,使被切除部分抬起

剥离病灶

取出病灶(送检),局部止血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优势

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与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创口较小,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能完整保留生理通道,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具有微创、无痛、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安全等优点,目前已被作为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首选方法。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有哪些适应症?

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

直径大于2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

2. 胃肠道早癌

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淋巴结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如何,均能应用ESD切除。在日本,ESD已被确立为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切除的标准方法。

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L)是指一大类消化道上皮以下组织起源的实体肿瘤,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类癌、异位胰腺、囊肿、静脉瘤等,对于直径>2cm的黏膜下隆起需ESD治疗。

哪些人不能进行ESD手术?

1. 明确有淋巴转移的早期胃癌;

2. 肿瘤侵犯固有层;

3. 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或存在血小板低和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停药或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治疗;

4. 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麻醉的患者。

李力,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专长:擅长消化道肿瘤早期病变内镜下诊疗、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幽门螺杆菌诊治及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专家门诊时间:总院周三上午(腾越路450号),安图分部周一下午(延吉东路200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