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元宇宙的心世界正打开!患者的“数字孪生”未来将会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这几天,全国心血管领域大咖汇聚在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展示新技术,共同推进心血管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葛均波透露,虽然医疗元宇宙的长路漫漫,但是未来必来,未来已来!患者的“数字孪生”在未来将会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在元宇宙中,构建个体化的数字孪生就是将真实个体的生物学、机体、器官、组织、多细胞和亚细胞等维度的数据创建为模型,再由模型构造数字孪生,通过数字孪生具体数据预测真实个体发病风险、作出疾病诊断、分析预后情况和进行治疗优化。

构建适合中国冠心病人群的风险评分体系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指出,

中国需要构建适合中国冠心病人群的风险评分体系。风险评估是冠心病优化抗栓治疗决策的基础,大数据支持的综合风险评价体系和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抗血小板新药研发存在众多靶点和方向,但需临床研究证据;冠心病抗栓治疗的中国研究和证据正在不断涌现,期待高质量研究证据能够进一步改善中国冠心病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预后。

我国心血管患病形势严峻,而通过理想的生活方式与综合的疾病管理等一级预防,可降低心血管病、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介绍了十四五项目研发具备专科医生水平的心血管病AI管理系统,患者的疾病预防、管理、康复等大多在院外完成,因此心血管病院外管理达到专科医生水平,并在医师监督下远程管理常见心血管病,可以实现个体化、全病程主动管理,包括健康要素综合管理,辅助诊断、干预疑难以及急性临床问题。 

新技术、新方法,远程机器人最新呈现

经过17年的发展,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享有盛誉的品牌学术会议。在东方会上首次展示的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如今已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也已成为各地卫健委提供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提出的“AI赋能医学”、“泛血管医学”等创新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业内支持。

大会开幕式现场,葛均波院士通过远程控制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和团队一起完成了一位回旋支病变患者的冠脉造影、导丝输送、光学相干断层影像检查、球囊输送、支架植入以及后扩张等操作。中山医院心内科李晨光教授远程检测并解读了患者在球囊扩张前后OCT的检查结果。

和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钱菊英教授现场互动的过程中,葛均波表示,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诞生至今只有10余年时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曲折,对于新技术的推动往往是螺旋式上升。

健康上海,心血管健康指数就是抓手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陆韬宏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和健康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居全球疾病负担首位。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总患病人数高达3.3亿。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作为一个学术平台,在促进全国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上海市人民政府章雄副秘书长指出,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诊疗质量,直接关乎人民健康的整体水平。今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又发布最新一版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希望大家通过指数的变化找准目标、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

今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等专家云集。来自德国、瑞典、新加坡、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的心血管同仁共同参与并见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