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征文活动·初中组限时写作题目
(以下三题任选其一)
1号题
请以《这一次,我与你同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请以《雨后,阳光很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流浪地球2》又火了!可它的拍摄难度远大于第一部。为了写好故事,创编团队从中国科学院请来涉及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科学、人工智能、核能、力学和特殊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等专业的20位科学顾问,以百科全书的逻辑重新编写世界观,尽量拓展那个未来世界的无限细节,在那些细节里,他们只能全部从零开始。正是这种从零开始的态度,成就了它的口碑和票房。其实,很多事不都是需要如此吗?
请以《从零开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八年级作文赏析
这一次,我与你同行

这一次,我与你同行

这一次,我与你同行

这一次,我与你同行。
你是航天梦,是我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时间的齿轮扭转,又是许许多多的新的一天。而现在,他们逃脱了陈腐。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我都与你踏向了更远的前路。
这一次,我与你同行
临走时,我们又去了桃园的新屋乡。晚风拂面,金黄麦浪起起伏伏,我就在田间小路里面走走跑跑,暮光照在脸上,去捉看不见的风。一对老夫妻坐在掉下来的麦穗上,老人拿着扇子给靠在他肩头的老伴扇着风,开阔的田野里充满了孩子们的嬉戏声。恍惚能看见周杰伦抱着吉他走在大道上,身边是新屋乡的麦田,唱着他的稻香:“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

这一次,我与你同行

图/视觉中国
那是我第一次跟随老杨探索愚园路。
雨后,阳光很好

图/视觉中国
清晨我半抱琵琶追逐第一缕阳光,傍晚我伴着琴音吻别最后一抹夕阳。勤学苦练多少个春去秋来,曲谱早已烂熟于心,指法也已灵敏娴熟。可是左听来右听去,总觉得少了些儿韵味。
雨后,阳光很好
烟雨迷蒙,万千雨滴如连绵不断的细丝一般无声落下,在天地间染上一帘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古今诗人皆咏叹江南烟雨何其迷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可我现在却只感到压抑迷茫。
感受着水滴滑过脸颊,眼前浮现起方才表演时一次次的失误、下台后老师的一声叹息,指尖仿佛还感受得到琴弦不配合的颤动。曾经对琵琶的喜爱、日复日的练习,仿佛都成了笑话。
雨渐渐大了,我加快了脚步,见路旁一间屋子开着门,就跑进去想躲躲雨。进门环视一圈,没看见人,却发现四周古色古香的墙面上展示着一把把琵琶。五弦琵琶、南音琵琶、响琶、月琶……而在墙角,一块区域被单独隔开,作舞台布置,木凳上静静地摆着一把琵琶,正好是我平时用的款式。
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去。竖抱琵琶坐在凳上,这是我不知重复过多少遍的姿势。抚摸着凤尾头上的花纹,手指慢慢划过轸子、山口、凤枕,轻轻拨了拨弦,心中油然而生亲切感。
没有过多思虑,简单调了调弦,我的手指在琴弦上拨动起来,弹、挑、勾、抹,简单的旋律流出,是我刚开始学琵琶时最喜欢的一首曲子《茉莉花》。指尖划过琴弦,乐曲淙淙地流着,冰凉的手指暖了起来。我恍惚回到了刚学琴的日子里。那时我还不会为一场完美的演出或一张鲜艳的奖状而任由自己被枯燥无味的训练压得喘不过气,只是怀着想弹出美妙曲子的期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慕去练习,去享受弹琴带给我心灵的净化。
一曲终了,忽然传来掌声。我这才从自己的思绪里抽身,惊讶地望去,原来是一位老奶奶在笑着鼓掌。她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琵琶演奏家,但自从在一次重要演出中出现严重失误后,她就再也不敢弹琵琶了。直到年过半百,她才找回初心,重拾对琵琶的热爱,还开了这间小店。她说,今天看到我,好像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
听完,我的内心好像有什么地方被触动了。我抬头看向窗外,原来雨已经停了。只见一束阳光破云而出,贯穿天地,倾洒在洗得翠绿透亮的叶片上时,又被未干的雨珠折射成千缕万缕,散向四空,驱散了雨雾,在湿润的空气中现出虹彩。多好的阳光啊。
我道过谢,走出了这间小店。正好看见老师走过来。她没有怪我搞砸了演出,只是指了指天,让我看:“刚才还下着雨呢,现在就出太阳了,人生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没有什么挫折是跨不过去的,一次表演失败代表不了什么,只要你还记得,你是为了什么而弹琴,就足够了。”我微笑着应答,仰头看了看天,阳光已经将乌云全部驱散了。
是啊,只有在雨后,才能感受到如此干净澄澈的阳光。就让我把初心作为那束光吧,我将会永远跟随着它的指引,即使遇到乌云密布的雨天,也要冲破阻碍,扫除彷徨,散播下最耀眼的光束,直至在雨后的空气里化作一道彩虹。

身后,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

那孩子似乎是感觉到了我的眼神回应,立刻咧开小嘴天真地笑起来,顿时开始手舞足蹈,嘴唇一张一合的,好似有千言万语要同我这个“新朋友”一一说道。或许是由于我对这孩子的好奇和喜爱,亦或许是彼此缘分使然,自此以后的一段时间中,次次路过那二楼的窗台,总要抬头张望,渴望再次发现那双如野草野花般生命力旺盛的眼睛。每逢此时,要是能与这小生命见面,便常常使我忘却学习的压力和现实生活的烦恼,仿佛回到充满童稚和纯真的孩提时代……
可惜好景不长。与那孩子相遇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那窗台边的身影便如同花叶凋零般消失不见。我曾不服地幻想过,那只是暂时的离开,于是每日照例在窗台下驻足张望。直到那片玻璃被水渍和灰尘污染得无法再看,楼下贴起了该房出租的广告,我才肯在心中承认:那孩子终于还是长大了——也许是搬去某个学区房,也许是去了另一个城市,离开了这片小小的天地。
为了弥补心中这份被唤醒后又蓦然失去的童真,我重新做起了那些儿时最热衷于的趣事:从零开始逗小猫;从零开始抓蝌蚪;从零开始,往那盆黑土里栽蝴蝶兰;也从零开始认识世界……原本单调重复的生活,此时犹如点睛之龙,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敢于探索世界、敢于从零开始的勇气,是那个孩子,是野草野花,是我自己——更是这个充满魅力和乐趣的世界,在我这片曾经无比贫瘠的心上开出的一朵芳香四溢的花。
从零开始
于是他请求出去逛逛,扶着冰冷的栏杆艰难站立,蹒跚走出了大门。
他在后花园中感受到如孩童般调皮着的气流,这是如沐的春风;他追逐风中草木的清氛,来到凹凸起伏的沟壑墙壁,触摸后发现这原来是时间带给一棵古树的划痕;他向整齐排列的鹅卵石地面寻求一片叶子,细细抚摸经络的叶脉,这是一张能谱下勃勃碧绿的好纸。最终他紧跟叮当声,悄然靠近细簌作响的泉水,又重新认识了生活中最重要但几乎无人在意的水流,竟然是像丝绸般凉爽轻滑的触感,竟然能成为乐器演奏自然。

他回到医院附近的广场,找到一处长椅坐下,细细整理一天的见闻。期间,一只胖乎乎的小手在他手中塞满了零食:“哥哥,给你吃糖!”身后是女孩儿母亲焦急地道歉:“不好意思啊,这孩子就是自来熟,碰到谁都想说话。”他能想到女孩儿和她母亲脸上堆满的笑容,又抑或即使她们从没笑过,他也想因为这一摞糖回以微笑。于是几个月来从未有过的,他在脑海中搜寻如何笑着,嘴角自然地划过一抹小小的弧度,起身慢悠悠回去休息了。
他是个盲人,自从在大火后丢失了那双人人都说漂亮的眼睛,他便向孩童般重新认识身边的每一事物。用皮肤,用耳朵,用嘴巴和鼻子,用除了眼睛之外的一切器官从零开始,他的心灵亦是如此。可没人觉得他像盲人,只因他浅褐色的瞳孔中散发着内心深处从零开始探索一切的耀眼坚韧。
胜在切题
文/钟雨人(中考语文研究专家)
综观10篇获奖文章,深为小作者的识见、构思、文笔而击节,更为他们的真情饱满、立意高远而动容。反复欣赏,觉得他们之所以能获一等奖,关键当是胜在切题。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它影响到写作的整体构思,立意、选材等皆受其限,实乃为文的第一关键。而审题是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不同层次之分的。“切合题意”意为“非常(十分)符合题意”,无疑,切题是其中最上乘者。显然,这些获奖的文章都是切合题意的。
不过这里的“切题”的“题”不仅只是指“文题”(三个具体的征文标题),还指征文的“主题”。作为征文类的作文评比,其征文主题就是这一征文区别于别一征文的重要标志。好作文的标准是一样的,但只有切合本征文主题的作文,才是符合本征文要求的好作文。
本次征文的主题是“奋进新征程”,目的是“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鼓励当代学生奋斗进取”。自然,在作文中作者要体现这一取向,通过展现新时代画卷的一个侧面,来抒写朝气蓬勃的青春豪情,表现一种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有几篇作文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一次,我与你同行》中的“我与你一同踏入那闪耀的银河”的豪壮畅想:
“你是航天梦,是我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时间的齿轮扭转,又是许许多多的新的一天。而现在,他们逃脱了陈腐。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我都与你踏向了更远的前路。”
还有“我来台湾,是来找故乡来的”深情展望:
“离别与重逢何时何处都在发生着,但是东方的母亲,却等不见游子的归家。但你相信,尽管经过惊涛骇浪,那双坚定慈爱的眼眸,总有一天能在黄昏打来的暮色下,在波光粼粼的河堤旁,能看见自己的孩子手拂麦穗,在麦浪里奔赴而来,找到故乡。别害怕,这一次,我们与你同行。”
还有范一丁同学的“而如今这接力棒,终传到我手上了”的历史责任:
“不,就算我终是渺小的,如飞蛾,我也愿意焚身于光明的伟业!我与你同行,在这世纪的伊始、征程的初开,我已见证你从少年走向英年、从贫瘠走向丰饶、从落后走向挺立。我也将见证你从英年走向盛年、从丰饶走向富裕、从挺立走向强大。然后,我将以我的血与汗,去守护这一分丰收、万般繁华、几片光明;我将秉着那颗千载不变的赤子心,为你扫掉同行路上的蓬生杂草……”
还有愚园路义务讲解员老杨的赤诚与执著:
“时光荏苒,六年级的我再次站在钱学森故居门口,不过这次,身旁多了一群人。访客里面有孩子,有大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我看了看老杨,深吸一口气,从大门口开始,学着印象里老杨的样子,一点一点带着他们揭开愚园故事的一角。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走出来,我看到老人坐在粉刷得颇有艺术感的长椅上,晒着太阳。也有不少孩子牵着爸妈的手,走过一道又一道历史名人墙。我默默长大,我缓缓诉说,讲着那单纯而美丽的上海故事。”
他们的作文,超越了“个人”意义,传承了“红色”基因,洋溢着家国情怀,因而显得更为厚实,更为厚重。
“他是个盲人,自从在大火后丢失了那双人人都说漂亮的眼睛,他便向孩童般重新认识身边的每一事物。用皮肤,用耳朵,用嘴巴和鼻子,用除了眼睛之外的一切器官从零开始,他的心灵亦是如此。可没人觉得他像盲人,只因他浅褐色的瞳孔中散发着内心深处从零开始探索一切的耀眼坚韧。”
此篇《从零开始》,虽然写的是个体,但由于所写内容是面对人生突变后的毅然抉择,展现的是主人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给每个在人生道路上奋进者以鼓舞和启迪。这也是一种切合主题。
注:“新闻晨报杯”实践征文活动组委会拥有版权和活动解释权,新闻晨报教育官方微信“上海升学”全程展播。本文严禁以任何形式盗用,违者必究!
来源:上海升学 作者: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