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在八连营地待了一天,和多名官兵聊了聊。对于这次转型,没有人抱怨,军人的使命要求他们绝对服从。
在完成了一天的采访、从营地往外走的时候,已是夜里近10点。八连的一个小队结束夜间训练后正在楼前的空地上背诵《八连颂》,这是晚间点名必经的一道程序。
《八连颂》是毛主席当年亲笔写就的,不算短。我们已经走得远了,他们的声音还在身后回荡。
军营里熄灯早,但跨出这道大门,我们就一脚跨进了上海这座不夜城的灯火通明中。这是两个世界,但两个世界之间彼此依存。
走在路灯昏暗的军营小道上,我想起一名二战老兵说过的一句话:“你可以制造武器,你也可以采购弹药,但是你无法买到勇气,也不能从流水线上生产英雄。”
八连现任连长徐航在采访中曾发出感慨:“在部队时间长了,我能感受到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当英雄,每个人也都是英雄。”
在八连所在的军营度过的这个白天和晚上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英雄是在日积月累中成就的。一个普通人需要走进一次军营,亲眼看到军人的训练和日常,才能真正体会到“日积月累”这四个字意味的深重。
很幸运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历
八连的前身是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1947年组建于山东莱阳。1949年5月连队参加上海战役,6月进驻南京路。常年身处闹市而一尘不染,被誉为“霓虹灯下的哨兵”。1963年4月25日,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
2017年4月25日,八连从上海警备区摩步单位调整转隶到第72集团军特战单位。6年中,官兵积极投身改革强军,奋力推进特战转型,从“霓虹哨兵”成功转型为“霹雳尖兵”。
八连前任指导员王鸿绪当时还在连队任排长,全程参与了八连转型,他说:“开始的时候,大家确实会有一些畏难情绪。因为一时间要告别熟悉的工作岗位,面临新的挑战,很难走出舒适区。”
转型之初,针对士官曾有过一次思想调查,调查显示:不到六成的人认为自己能很快适应特战岗位,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认为连队的老传统与新任务不相适应。
37岁的老班长孙连续以亲身体会告诉我们,八连在转型前的日常训练相对轻松但也很单一,科目包括跑步和打靶等。转型后,虽然大家要接受高难度的特战训练,但更有挑战性,也就不会让人觉得厌倦。
“我们当时经常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排除万难搞特战,党叫干啥就干啥。’其实八连历史上本身就经历过转型,我们必须发扬八连的老传统。刚转型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训练上缺场地、缺器材、缺教员、缺骨干的问题。没有条件,那创造条件也得上啊!”王鸿绪回忆。
“以伞降和潜水为例,都是大家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教员和骨干,因此派人去老牌特战部队学跳伞、学潜水。很多士官年纪都很大了,都是三期士官了,还得跟着义务兵一块学。所以我们当时就提出‘甘当小学生’,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没有教材,就把教员上课讲的内容逐字逐句记录再进行整理,回来的时候带了厚厚一本笔记,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教材。”
孙连续承认,自己第一次拿到15斤重的伞包时,心情和连队其他队员一样,是不知所措的。“所有人都没有接触过,不会叠也不会用。就跟你在外面买了个新工具一样,你知道它是有用的,但不会操作呀。所以,当时大家都很迷茫……”
学习潜水的时候,因为没有深潜池,八连官兵每天凌晨3点起床,前往上海大学的游泳馆练习,一直练到晨间第一批客人进馆才回营。王鸿绪至今记忆犹新,疫情期间因为出入不便,不能借用大学的游泳池了。“连长当时就想了个办法:把晾衣房封起来,往里注水,相当于自造了一根15米的泳道。”
做出所有这些努力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默念着同一句话:“八连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八连。”
“特战训练是很艰苦的,说得直白点,就是很惨。但有什么呢,这个苦又不是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是搞特战的苦嘛。”作为连队前任指导员的王鸿绪熟读连史,他说:“八连精神的传承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比如我们提倡永远为人民服务,以前是在南京路上小修小补、照顾孤寡老人等。这些我们现在也做,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形式就是随着我们作战能力的增强,用打赢战斗为人民保驾护航。”
2015年进八连,做了4年排长和3年指导员,31岁的王鸿绪如今已被上调。但他说在八连这7年,是自己值得一辈子自豪的时光。在这7年中,他也倾注了自己的所有,“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历,是很幸运的。”
“我是小队长,应该第一个面对危险”
从“霓虹哨兵”到“霹雳尖兵”,转型以来的八连在多个比武赛场和演训战场上先后涌现出一名陆军冠军、三名陆军“十佳”小队长、一名陆军“金牌”勇士,七名旅“霹雳尖兵”等练兵备战先进典型。连队年年都是军事训练一级连,荣立集体二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建立在一次他们口中的“耻辱”之上。
八连转型之初,时任连长是李旭,如今已被擢升为营长的他回忆,当时全连有特战基础的官兵不到10%。第一次参加全旅建制连考核,仅仅排在第9名。
经历了那次惨痛失败的人里包括孙连续,他回忆:“八连是荣誉连,如果落后了,哪怕第二名,那也是耻辱。这次经历对连队官兵的士气影响很大,但是通过分析以后,我们找到了问题和原因。大家团结一心刻苦训练,加班加点,哪一项不行就苦练哪一项。”
2019年3月,八连接到参加陆军“特战奇兵”考核比武的任务。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这是“雪耻”的最好机会。3个月后,时任小队长、现任连队指导员的薄佳旺带领小队经过7天4个类别30多个项目的比武考核后,夺得东部战区陆军第1名、陆军第6名。
薄佳旺说,这次比武是自己在经历转型过程中最深刻的一次记忆。
30多个项目中包括崖壁攀登,整个小队要协作负重爬过一个接近90度的悬崖。营长当时有意将他们投进一个更残酷的环境里训练,因此存心安排他们攀爬雨后湿滑的崖壁。在一次接近顶部的过程中,薄佳旺从八九米高崖壁上滑下来,两条手臂被砾石划烂,血肉模糊。
但对于这名小队长更极限的挑战或许是一次横越河面的训练。行动开始前,必须有人先背着绳索渡河到30米开外的对岸。当时,薄佳旺自告奋勇完成这一任务。
“我就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替大家去趟一趟这浑水。”4年后的今天,他向我们解释自己当初的考虑,“如果有危险的话,第一个面对危险的应该是小队长,而不是其他队员。”
他前后尝试了3次:第一次游到河中间,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下游。好在背着一根绳子,队友们拽着绳子把他拉了回来;第二次,已经很接近对岸了,突然从上游冲下来一段浮木。他自己还没注意到,战友的喊叫声也没听到,他们又赶紧拉着绳子把他拽回来;第三次终于成功渡河,但上岸以后当即剧烈呕吐,吐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后,又呕出了胆汁。因为在水里的消耗太大了,他说:“一边吐一边觉得天旋地转。”
在ICU住了40多天还说“值得”
在“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年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光荣传统之一就是“做干部的带头”。连队里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兄弟连》,至今对其中温特斯连长那句“Follow Me(跟着我)”记忆犹新。在现实的军旅生涯中,八连的历任干部都是这样起到表率作用的。
33岁的吴兴虎曾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担任八连连长,在一次军官考核中,他在武装越野跑项目中顶着39℃的高温跑到虚脱,坚持爬过终点后便被送往医院。因为热射病,他的肾脏等器官均被不同程度灼伤。在ICU里住了40多天,期间医院两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当时要连考十几个科目,武装越野正好是中午进行。旁边的人都在喊别跑了,让我调整下。”当时吴兴虎刚从指导员转任连长,“我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日常训练中,我都叫连队的官兵‘加油使劲’‘拼一拼’。现在作为八连的主官,关键时刻自己都放弃的话,以后还怎么给他们下命令?”
吴兴虎冲过终点的瞬间被战友用手机视频记录下来:最后几步,他是爬过终点的。而在昏迷前,他拼尽全力吼出的一句话是“八连必胜”。醒来后看到这段视频,他自己也难抑眼泪。部队里很多领导后来都对吴兴虎说,他是真正将八连的基因融入了自己的血脉。
吴兴虎的太太当时怀孕7个月,来ICU探望后,她给吴兴虎发了一条短信:“你差点就牺牲了,你的小孩差点一出生就没有了爸爸……”
收到这条短信的晚上,吴兴虎把自己29年的人生都回忆了一遍。他说:“那一晚,自己实实在在流了不少眼泪,但我最后就得出两个字的结论——值得。因为我发现,很多让我记忆深刻,让我找到成就感,实现价值感的时刻,都是自己入伍以来获得的。”
吴兴虎回归这天,连队为他打出横幅:“欢迎英雄连长回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八连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政治工部等九部委评为最美奋斗者群体。刚从ICU出来的吴兴虎代表连队去人民大会堂领奖。他在回连后发表感言:“历史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到了我们手里,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前辈给我们打下这么好的基础,我们要做得越来越好,创造新时代官兵的新辉煌。”
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好表率
31岁的现任连长徐航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来到一支荣誉连队的时候,八连正在海边完成一场武装泅渡的考核。“我当时游在队伍的后面一边指挥,一边收拢后面的一些队员。当时在区外还有1公里多的时候,我们全连都在呐喊,给彼此加油鼓劲。”
那一刻对他形成了巨大的震慑,“我立刻意识到,八连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是我所接触的这些连队中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可以比拟的。我后来偶尔做梦的时候,还会梦见当时的场面,梦里还回荡着那股呐喊的声音。”
对于徐航而言,当他在2020年6月被调来八连担任连长的时候,所承受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他接替的是曾经在ICU住了40多天的吴兴虎。
“不仅是吴兴虎,八连的每一任连长都极其优秀,当时我对于自己的使命和任务,内心是有一丝惶恐的。生怕干不好,也担心下面的人可能不服我。”他决心,一定要处处做好表率。
很快,迎来了伞降科目训练。“第一次跳伞心里是很紧张的,其实我本身恐高。但我是连长,必须带头,是吧?所以我要表现得不紧张。”
等待飞机的过程无疑是一种煎熬,但他想:自己已经练了这么久,没有理由做不好。而且还要给兄弟们做好表率,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退缩。
这样想着,他深吸一口气,进了舱门。站在800米的高空向下俯瞰,万物皆渺小。他向前一步迈出舱门,原来这就是和天空融为一体的感觉。
为顺应新时代的作战要求,部队官兵的学历普遍提升。以徐航为例,他是本科双学位。走下训练场,制作PPT也不在话下。2021年,他参加一次高规格的授课型比武。在临近比武考核前,细则改了,完全推翻了他准备的整个课程内容。
“我想,自己作为八连连长,任何时候都必须给这些兄弟们做好表率,我必须拿到好名次。”距离比赛还剩一周,他搬进办公室吃住,修改教案、完成PPT,最后获得了战区陆军第3名。
在这个集体里面大家都有信仰
转型之后,八连如今全年有3/4左右的时间在野外驻训中度过。徐航说:“我们主要是围绕可能遂行任务的这些地形展开一些野战化的训练,训练内容更加贴近实战,很多不便在城市开展的科目,可以在野外进行。”
转型后,八连每名官兵都要掌握狙击、爆破、伞降、潜水等10多项特种兵技能。以射击科目为例,八连转型前射击练习的内容很少,只是进行一项最基础的步枪射击,但现在射击内容就拓展很多,围绕他们在遂行任务时可能突发的情况,队员们在训练中要完成多目标、多姿势的射击。从前,每名官兵一年到头打不了多少子弹。如今,一星期就要打上好几千发。
记者问这名曾经在2021年获得集团军比武第一的连长:“明天就让你上战场的话,你觉得自己可以准备好吗?”徐航笑着说:“我觉得我们是随时准备着的。近年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很多次演习,通过这些演习的结果,我觉得我们更加有信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演习都倾向实战。对手也不想输,至少不想让这边赢得太简单。
记者问徐航:“你真的不怕死吗?”他说:“死肯定都怕,尤其我刚结婚,肯定怕死。如果还像之前没结婚的时候,那根本不会怕,确实不怕。”结了婚之后,人有了铠甲,也有了软肋。但他正色强调:“如果真的到了必要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上战场。就跟我们现在每一次比武考核一样,大家都豁得出去。没有人说‘我现在不舒服’,或者‘我感觉还想再歇一歇’。大家就一个劲往前冲,没有任何顾虑。”
徐航告诉我们,因为在部队时间长了,他感到在这个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当英雄,每个人也都是英雄。因为,“在这个集体里面大家都有信仰。”有些传统不能变,这是我们的根
在2017年经历转型后,八连发生的变化是颠覆性的。但有些传统是永远不变的,比如他们如今依然每个月在南京路上为市民义务服务两次,依然照顾孤寡老人……连长徐航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这是我们的根啊!”
张渴望刚进入八连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大家打扫卫生的时候用抹布抹地,而不用拖把。当时的老班长告诉他:这就是传统。“因为用拖把拖完,地面不会是最干净的。我们是八连,我们的标准一定要高。”
我们忍不住问他:“八连都转成特种兵了,训练搞好就得了,还得操心卫生,多累呀?”
“不一样,因为我们是军人。所以我们方方面面都要做好,不光是技能要好,生活上面也一样要做好,我们要把好的传统延续下去。”
在八连,揭短亮丑的制度也一直坚持了数十年。
对此,徐航深有感触。在他上任之初,连队就曾用一次让他面红心跳的组织生活会为他“接风洗尘”。
还有一个周日,徐航给自己加练跑了一个5公里。跑完回来赶上饭点,没来得及换鞋。集合哨一吹响,他就和大家集合了。走在队伍前面的他穿了一双便鞋,而没有穿正式的迷彩鞋。
“当天晚上刚好有个行政例会,就有一个班长给我提意见了。他说:‘连长,作为八连的一员,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在军人的着装和仪表上必须跟全连保持统一。’当时我就感觉,作为一名八连连长,自我约束还得更高一点。”
每当连队出现一些问题倾向的时刻,大家总会碰头开次揭短亮丑会。在会上对于一些风气上的问题提出批判,让有问题的队员站出来红红脸、出出汗,把这些问题的苗头及时遏制住。
在这个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社会上的不少问题也会渗透进军营。几年前,当各类平台的直播开始走红网络的时候,八连有一名战士也陷入其中,出现了不良行为。
连队发现后,及时召开揭短亮丑会。对此事进行了剖析和讨论,并及时对这名战士进行了教育。这件事对连队来说也是一次警醒,在进入全民智能手机时代之后,这是所有官兵都需要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应当怎样净化大家的用网环境?
近年来,关于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八连的指导员们没少花心思。前任指导员王鸿绪善于使用B站、抖音和快手等平台进行党史教育,“我们一直讲这些都是精神鸦片,但其实里面也有很多真知灼见。重要的是如何去糟粕存精华,引导官兵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过好网络关。”
现任八连指导员是出生于1994年的薄佳旺,毕业当年就进入八连。作为小队长时,曾带队参加陆军“特战奇兵”考核比武取得突出成绩,但出于工作需要,他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指导员的工作并不比带训轻松,日常工作之余,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大家思想上出现的苗头,及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他说,自己同意做一名指导员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我母亲是名教师,从事教育行业将近30年了。她经常跟我说:你慢慢地会发现什么人都可能遇到,什么样的行为都可能发生,但是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去责怪,行为发生的背后一定有原因。只有把原因分析准了,才能帮助他改正调整。”
他承认,自己有时候见到下面战士的某些举动,的确会很生气,感觉不能理解。有时候,他会和母亲倾诉。“母亲就告诉我:你一定要搞清楚现在的重点不是要发泄情绪,而是把问题解决掉。训斥的结果往往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激化。”
“一定先冷静下来,让自己深呼吸,几次深呼吸之后,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薄佳旺告诉我们,现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自己不会再着急上火了。“我想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想要把战士带成才。那就稳下来,帮他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他的前任王鸿绪是名理论功底非常扎实的指导员,被评为陆军优秀政治教员。但薄佳旺自信自己也有特点:“我喜欢讲故事,比如同样是讲党史,我就喜欢把党史里面的故事挖出来。因为我觉得故事里面有观点、有思想。”
[后记]
我国的义务兵服役期为2年,而八连的义务兵比例非常低,每个班只有三四名,绝大部分人在这里已经待满3年以上。这意味着,他们在完成义务兵的服役期后,都主动选择留队。
当我们用自己那种生活在和平年代中的普通人心态走近他们时,其实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无妨我们对他们心怀敬意。
文章的最后,我想再记录一段当天和一名女兵在营地的对话。她说,自己的义务兵期限快到了,眼下正打算考军校。“我还想继续当兵,当兵有意思。”在军营两年,她和原先的朋友已经渐行渐远。这两年的锻造赋予了她不同的思想境界,她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外面的人没有办法理解我们的很多习惯,比如不喜欢在微信上发信息,总是直接发送微信通话请求,别人会觉得很突然。”她说,“可是我们在军营,手机是被统一保管的,每天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发下来,你没有空慢慢发消息。”
她承认,当兵确实要做出很多牺牲。“但是,这是我自己选择的呀!”临别的时候,20岁的她用一种异乎寻常的坚毅目光看定我说。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一个永远的榜样,但在陆军第72集团军,以及其他的部队里,毫无疑问有着数不清的像八连官兵一样的军人,他们默默无闻地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并且随时做好牺牲的心理准备。
文/晨报记者 沈坤彧 图/晨报记者 陈 征
受访方提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沈坤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