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洪承惠近日来到上海开放大学,将自己退休后历时16年呕心沥血完成的80万字纪实作品《成昆铁路纪实(上、下册)》,赠予了学校。
洪承惠曾是一名铁道兵,是成昆铁路30万建设者中的一员。
1970年建成通车的成昆铁路,沿线地质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外国专家一度认为这些区域是修建铁路的禁区。成昆铁路的建成,也因此被誉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作为修筑成昆铁路的参与者,成昆铁路成为了深深镌刻在洪承惠心头、历久弥新的记忆。
1978年从部队转业后,洪承惠回到上海,一直在街镇工作。2004年,退休后的洪承惠下定决心:余生只为一件事。他要撰写一部反映成昆铁路建设的纪实作品。
有心人,天不负。
16年后,洪承惠得偿所愿。当他将散发着墨香的《成昆铁路纪实》展放在记者面前时,说到动情处,不能自已,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投笔从戎,当铁道兵与成昆铁路结缘
1962年,洪承惠由复旦大学工农预科生,应征入伍。
如果不参军,洪承惠人生轨迹可能是另一番图景,与成昆铁路建设大概率不会有交集。
洪承惠介绍说,当年所读的预科相当于现在的高一年级,此后考入复旦大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年轻人有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祖国哪里有召唤就去往哪里去。入伍之后,洪承惠才知道服役的部队铁道兵,要奔赴东北,为建设和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修筑铁路。
当年,铁道兵连队中像洪承惠这样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不多。因此,进入部队不久,洪承惠便被选派至位于沈阳的解放军总后技术学校培训,学习焊接、钣金技术等。
■ 1966年,洪承惠在连队(受访者供图)
当时,全国正掀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洪承惠参观了沈阳军区举办的雷锋展览,深受教育,“印象最深的是看到雷锋穿过的袜子,上面补丁摞补丁,已经看不出原形了”。
1964年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决定以大会战的方式加快修建成昆铁路。洪承惠跟随铁道兵一师,成为修筑成昆铁路的大军中的一员。
“成昆铁路是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国家意志与中华民族挑战自然的伟大壮举,是新中国铁路事业起飞的里程碑,是在特殊形势下采取大会战方式建设的典范。”洪承惠向记者这样评价成昆铁路。
在铁道兵一师修理营,洪承惠起初的工作是修理筑路中损坏的运输卡车。“当时运输车辆主要是解放牌大卡车,后来才从国外进口了一些菲亚特、斯柯达等重型运输车。”由于业务过硬,各方面表现出众,洪承惠很快升任班长,于1967年入党、提干,成为师后政治处的一名干事,负责教育、宣传等工作。
1978年,洪承惠从铁道兵一师转业后回到上海,分配到隆昌路街道工作。工作期间,洪承惠非常渴望读书充电,碰巧上海电视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前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设了党政干部专修班,洪承惠便入读电大,在专修班里修读的课程包括文学概论、中共党史、哲学、经济管理等。
“文学概论对我此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洪承惠介绍说,这也是他感念学校,并向学校赠书的原因。
电大毕业后,洪承惠调到五角场镇,被选举为副镇长,三年后当选镇长。1991年,五角场镇建制撤销,设立五角场街道,洪承惠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我是五角场镇末代镇长,五角场街道办事处首任主任。”
2004年,洪承惠退休。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作为修筑成昆铁路的参与者,有关成昆铁路的点点滴滴,在洪承惠心头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从退休之日起,我就下定决心:余生只为一件事!写一部有关成昆铁路的纪实作品。”
■ 洪承惠的写作打印稿
计划写书,收集的素材存满几个硬盘
在洪承惠的眼中,成昆铁路太值得书写了。
“不仅仅因为我自己是成昆铁路大会战的参与者。”洪承惠介绍说,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1100公里,全线共427座隧道、991座桥梁、7处展线,共有42个车站建在桥梁上或隧道内。成昆铁路跨越大渡河、金沙江,13次跨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9次跨龙川江及其支流。成昆铁路采用了50多项新技术,12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31项领先于当时国内水平。
■ 穿山越岭的 成昆铁路(资料图)
“成昆铁路与(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工程齐名,被联合国誉为人类二十世纪创造的三项伟大杰作,”洪承惠说,成昆铁路建成以来,历经半个世纪风雨,有效发挥了战略通道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输保障,在西南大地上挺起铮铮脊梁。
“需要有一本书来帮助人们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地成昆铁路建设全过程,了解成昆铁路重大意义与铁路文化遗产价值。”
写书准备阶段,收集素材是一项庞杂耗时的工程。
洪承惠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量查阅资料,包括各类官方正式文件等源头材料、施工单位志书、亲历者回忆录等;二是登门拜访成昆铁路建设的参与者,包括原铁道兵1师、5师、10师的相关首长,原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原铁道兵1、5、7、8、10师参加过成昆铁路大会战的有关干部战士……
■ 洪承惠(左)采访原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李文书(受访者供图)
十多年来,洪承惠不辞劳苦,遍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老战友,老领导,足迹遍及北京、重庆、武汉、成都、长沙、广州、郑州、济南、哈尔滨等地,查阅了吕正操,刘建章等诸多领导的回忆录;走访了原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
他多次往返于昆明、成都之间,重走成昆线,还拜访了上百位现居住在北京、昆明、福州、贵阳、成都、郑州、长沙、济南、南京、苏州、南昌等地的战友。
为了对沉睡在档案馆中史料、亲历者回忆录中的素材、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进行挖掘、收集、考证、整理、存储,洪承惠在花甲之年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电脑先后换了4台,资料存满了好几只移动硬盘。”
■ 洪承惠为写书收集的资料存满了好几个硬盘
求而不得,锲而不舍终能柳暗花明
收集资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去位于成都的第二工程局、第二勘测设计院、成都铁路局等单位时,被门卫阻拦不许进入的情形,如今依然历历在目。“我想进勘察设计院档案室查资料,门卫问我要单位介绍信,”洪承惠说,自己为写书收集资料纯属民间性质的个人行为,自然没有介绍信。尽管费尽口舌,也无法进入勘察设计院的大门。
洪承惠一筹莫展。
为了收集写作素材期间,洪承惠和爱人每年都要去成都,逗留时间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为此,洪承惠在成都安置了一个临时的住所。
“真是天助我也!”正当洪承惠为无法进入勘察设计院查资料而苦恼不已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与楼下的邻居聊天时得知,男主人碰巧是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的工程师。洪承惠大喜过望,诉说了自己的写作初衷与难处。小伙子出手相帮,代洪承惠查到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拜访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的原总工程师,也一波三折。
洪承惠是在看电视时无意中了解到这个人的。第一次正面提出会面的请求,被婉拒了。
洪承惠不死心,设法通过在成都的战友打探,试图通过迂回的方式接洽上这位原总工。几经周折,洪承惠最后通过自己爱人战友的战友,与总工取到了联系。“听说我是原铁道兵一师的,他同意见面了。”原来,总工当年一位要好的同学曾在一师做过师长,他和这位同学在读书时都是体育爱好者,总工是体操队的,总工的这位同学是篮球队的,两人交情甚好。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洪承惠感慨地说。
起初,洪承惠拟定的写书周期是八年。但八年过去了,洪承惠尚没有动笔。
“需要收集的素材太多。”洪承惠并不急于求成,在他看来,掌握全面详实的素材,是创作成昆铁路纪实这部书的关键。 ■ 为了写书,洪承惠阅读了大量有关成昆铁路的书籍
2016年,洪承惠腰椎间盘突出做了手术,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月。“这时候,我开始感觉到要与时间赛跑了,”洪承惠于是开始在病床上构思写作的框架。
因为有扎实的素材积累,着手写作时,比较顺利。书稿于2020年完成,并于2021年出版。由于疫情的影响,去年7月书才到洪承惠手中。
■ 洪承惠腰部动过手术,不能久坐,写作时只能已站立姿势或矮凳高桌,非常辛苦
花费积蓄,自费出书向各方捐赠
联系出版社时 ,也不是一帆风顺。
第一家出版社看完书稿后,回复洪承惠说,“(这部书)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但对市场销量不抱希望”。
既然这家出版社不很热心,洪承惠就通过熟人,接洽了第二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和第一家的态度相似,也对这套书的市场销量不抱乐观态度。
写书出书,洪承惠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的初衷十分简单:全景式记录成昆铁路大会战,致敬所有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为成昆铁路建设做出奉献的人,传扬修筑成昆铁路过程所留下的精神财富。
洪承惠于是决定:自费出书。
上下册共80万字的《成昆铁路纪实》出版后,洪承惠感到莫大的欣慰,十六年前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当初自己决定写这套书时,很多人不看好,甚至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洪承惠说,而今,当很多友人拿到他的书时,认为他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填补了纪实文学这个题材的空白。”
洪承惠拿出退休后的积蓄,购买了2000套,然后开始赠书。
■ 洪承惠赠书,仅支付的快递费就超过两万元
洪承惠赠书的对象包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成昆铁路沿线的县级图书馆、成昆铁路建设单位、过去的战友、写书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人。
“数量最多的单次赠书是500套,赠予了位于四川乐山市的铁道兵博物馆”。
零星的赠书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一位有兴趣研究成昆铁路的北京大学的学生联系洪承惠,想要购书。洪承惠不收钱,直接免费递送一套书给他。
■ 许多省级图书馆向洪承惠寄来捐赠赠书
已近耄耋之年的洪承惠,现在魂牵梦绕的依然是成昆铁路。
“有没有可能申请成昆铁路为世界遗产?”这是当下萦绕在洪承惠心头的一个想法,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尝试联系国内知名高校的世界遗产研究机构,探讨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题图: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伯军代表学校接受洪承惠的赠书(图片来源/上海开放大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