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结的节气规律,在清明前后总是会下一场雨。所以,唐代诗人杜牧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千古绝唱。清明是季春辰月之节,“清明”之称谓来自《淮南子》中的“八风”。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道:“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当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吹起时,暖风带来丰沛雨水,清洁天地万物,大地生机繁茂。
在暮春清明前后有三个节日:上巳祓禊、寒食禁火、清明祭扫,概括而言则是“水火相济,推陈出新”,正是清净身心充电赋能的好时机,如诸葛孔明《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生活上不为物欲而影响心志,在思想上清净专注志存高远,这是修身向学、立志成才的身心准备条件。
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全文仅82字,高度概括了君子修齐治平之道,收录在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中,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遗憾的是,这篇短文在流传中出现了讹传的版本,并成为当下流行的正本。在《艺文类聚》卷二十三人部七鉴诫篇中收录的《诫子书》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文中第49字“慆”慢的慆字,现在多数流传的版本都写成了“淫”,并注释道“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实际上,“慆慢”的本意就是怠惰之意,而且在古文中更常用。我查阅了目前能够检索到的上海图书馆藏宋本《艺文类聚》与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版《太平御览》第459卷人事100鉴戒下中收录的诸葛亮《诫子书》,皆为“慆慢”。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版《诸葛孔明全集》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李伯勋撰《诸葛亮集笺论》中也均为“慆慢”。惟有作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诸葛亮集校注》一书中出现了“淫慢”的写法。
在翻阅这些古籍时,我发现“慆”字与“淫”字其实有相似之处,我猜想,会不会是因为在某个古版本中所印刷的“慆”字版模爆模字口脱落所致误读误识误传呢?无论什么原因,还《诫子书》正本清源之真相,是有必要较这个真的,不能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让后人一代代误读下去。
元代文人张之翰诗云:“船尾有时尝载酒,笔头无物不生春。春风拟向珠湖去,一洗胸中万斛尘。”今天是农历闰二月望日,恰逢癸卯暮春之节清明,日清月明,这也当是正本清源的节气,所以,学习诸葛先生的《诫子书》,既要弄清真相,训诂正义,更要消文会意,践行达意。让我们在这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能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清气正行稳致远,这不仅是人生境界的体现,更是生活幸福的窍诀。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