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报道,2023年3月12日-18日是第16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
青光眼一旦引起视神经和视功能的损害,一般是不可逆的,如不及时治疗,致盲率高。但如果早期发现、及早干预、积极治疗、定期随访,可以将青光眼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青光眼的患病率逐年递增。
2022年初,上海启动“青光眼患者社区试点管理干预研究”,探索社区家庭医生青光眼管理模式。通过眼底照片快速观察视神经乳头的特征性改变,是青光眼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眼底相机配置全覆盖,但社区家庭医生读片与诊断能力尚不支持其做出准确的判断。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筛查眼底病变,让社区家庭医生有了发现青光眼的“新武器”。
“眼底相机拍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式将推动更多的青光眼患者早期被发现。居民在社区拍摄眼底照片后,短短20秒内就能获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出具的读片报告。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眼睛内的房水(眼睛的营养液)生成过多或循环流通受阻,房水在眼内堆积过多,导致眼睛内的压力升高,即眼压升高,视神经受到压迫、损坏,进而导致视力下降的一种疾病。
眼压是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眼压到安全范围是青光眼治疗有效的重要指标。
青光眼能治好吗?
青光眼一旦引起视神经和视功能的损害,一般是不可逆的,但通过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维持视功能。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定期随访,可以将青光眼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
一定要做手术吗?
青光眼可通过药物、激光、手术治疗。《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版)》是我国现行的青光眼临床指南。医生需要遵循指南,结合患者自身具体情况和患者意愿做出医疗决策。
青光眼的疾病管理需要患者和医生之间保持良好沟通,比如有的患者按照病情需要接受手术,但患者如有顾虑,希望继续用药,那么应该及时与主诊医生加强沟通,看看药物是否能够继续控制病情,假如接受多联药物治疗后,眼压并未能控制在安全范围,则需要进一步通过手术加强治疗的效果。因此,医患一起努力,才能将青光眼的危害降低,保护视功能。
为何医生让打激光?
眼科激光有很多种。多数情况下,青光眼门诊口语化的“打激光”指的是“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成型”。这是一种应用于前房角狭窄、前房角关闭或闭角型青光眼的激光治疗。青光眼门诊另一种常见激光治疗,是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的“激光小梁成形”。合适、及时的激光治疗可帮助病人减少降眼压药物的使用,延缓甚至避免进行青光眼手术,让患者以较小的付出获得较大的收益。
做白内障手术后眼压正常了?
《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版)》指出,对于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首选白内障手术。这是因为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白内障手术可以显著增宽房角。也就是说,白内障手术增宽了房水排出的“必经之处”——前房角,房水排出增加,眼压也就下降了。
但也不能说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眼压正常就“一劳永逸”了,青光眼患者仍需长期的、定期的随访,眼压控制不佳时,需要联合使用降眼压的眼药水;倘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仍需其他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眼压正常了可以停药吗?
第一,眼压的正常值不等于安全眼压或者目标眼压。
目标眼压是医生根据每个患者具体青光眼类型、病情设定的,在随访中还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总之,目标眼压是个性化的,不是降到21毫米汞柱以下就“万事大吉”了。
第二,自以为“安全”就停药不可取。
用药后眼压如果可以控制在目标眼压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不过,这是降眼压药物的功劳,停了药,眼压还是会重新高起来的,并且眼压“大起大落”叠加高眼压,更加重了青光眼的神经损害。很多时候,视功能就是在患者一次次的自以为“安全”的停药后显著变差的。
所以青光眼的治疗和随访一样都要坚持,有困惑或者遇到难题时,比如孕产妇不知道如何用药,出差在外买不到药,用药后出现眼红、眼痒不适等,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获得解决方案。
晨报记者 陈里予 袁 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陈里予/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