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到第28集时,前方弹幕提醒:以前宴会的背景音乐多是《晴雯歌》,现在已经换成《秋窗风雨夕》了。前者是繁管急弦,后者是急管哀弦,由繁华迅速转至悲凉。最近看纪录片《大侠胡金铨》两部曲,也是类似感受:第一部深入导演名作的台前幕后,第二部梳理他颠沛流离的人生轨迹,那时风光与晚景凄凉,恰成鲜明对比。若要用两种意象来概括,前者如云烟,后者似流沙。
云烟是萦绕在胡金铨电影里最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如你所知,为了在银幕上营造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境,胡金铨经常在拍摄现场放烟。那时没干冰,就只能烧纸、烧柴、烧油,甚至动用喷农药的机器放烟,秦沛在纪录片中说,这是他的发明。不仅剧组工作人员放,徐枫、张艾嘉等演员也得上阵帮忙,烟雾经常熏得她们泪光闪烁。相比吴宇森、徐克、许鞍华等导演在片中的受访,大多讲胡导演对于他们的影响,更翔实的细节来自于那些一起工作多年的伙伴们。
有了云烟流淌,画面就有了气韵与留白。纪录片里摘录胡金铨的说法,经常用烟,一是为了减少颜色,二是制造空白,三是要用逆光。比如《山中传奇》里水边丽人吹笛一幕,伊人缥缈,烟水迷离,被形容是胡金铨中国文化底蕴的一次完美呈现。当然,等云来等风到,更是拍摄难题,导演对于美学风格追求之执着,因此导致拍摄周期漫长,在后来商业电影袭来的浪潮中败下阵来。现在再看那些烟雾,隔着好几个时代,也略显人工与刻意,后来侯孝贤去武当山拍《聂隐娘》,有一幕是山中云雾幕天席地卷来,自然的变幻伟力到底胜过小小片场的腾挪。
流沙一词,也来自胡金铨的文字。他曾说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意指这两个城市的迷人须慢慢体会,只要在那里住上几年,如身陷流沙,愈陷愈深,人就不想搬了。不过,他一生辗转于北京、香港、台湾、海外,“我不论去到哪里,都几乎不会有‘这是我的地方’的感觉。对,我确实永远是个过客而已。”所以他电影里的人物永远在旅途上奔走。纪录片里有一段记录导演1982年回到故乡板厂胡同的老宅,少小离家老大回,流沙在此又有了另一种含义:飞沙风中转,如同他飘泊一生的宿命。
很难想象,纪录片里的很多受访者讲到最后,都哽咽泪下。晚年胡金铨生活潦倒,筹备多年的电影一再搁置,可谓壮志未酬。一个绝对的艺术家不见容于时代,“希望他下辈子,能够忍受一点世俗方面的东西”。只剩一声叹息。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长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