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视力的“小偷”,早期不易察觉?今天,在长宁区古北市民活动中心,众多中老年人接受了一次特别的“照相”:全自动眼底照相机为眼睛拍照后,20秒即可获取青光眼AI筛查报告。
2023年3月12~18日是第16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眼底相机配置全覆盖,但社区家庭医生读片与诊断能力尚不支持其做出准确的判断。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筛查眼底病变,让社区家庭医生有了发现青光眼的“新武器”。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葛玲提醒这几类人群特别注意青光眼。
❖40岁以上人群;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
❖年轻时为远视眼的老年人;
❖患高度近视眼的人,尤其是成年后近视度数还在进行性增加的人;
❖有眼外伤史的人,特别是伤后曾有高眼压的人;
❖性情急躁或忧虑的人;
❖体检时发现眼压升高或者杯/盘比增大、不对称的人;
❖有偏头痛者。
学会自我测试单眼视力的好坏
青光眼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和不适感觉,患者往往难以意识到自己患了青光眼,直到疾病发展成中晚期时,才发现视野受损或视觉功能损害。葛玲建议大家,
要学会自我测试单眼视力的好坏,即遮住一只眼,看看另一只眼是否能看清楚以及能用余光看到的范围,如果存在异常,应该及时就医、尽早诊治。
很多人疑惑青光眼会遗传吗?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说法,“青光眼患者的子女虽然不一定患青光眼,但其比正常人患青光眼的概率大。因此,有青光眼家族史的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做眼科检查。”
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患者。目前,青光眼尚不能彻底根治,但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青光眼的进展,防止视力受到进一步损害。
上海探索青光眼社区慢病管理模式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
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联合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多家单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光眼,重视眼健康筛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青光眼的患病率逐年递增,其防治工作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人数为2180万,约占全球患者人数的1/4,是全球青光眼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因青光眼致盲者有600万。
然而,目前青光眼患者管理存在疾病认知率低、定期随访意识薄弱、治疗依从性差等现状。事实上,若能在青光眼早期接受规范管理就能避免严重的视力损伤或失明。
2022年初,上海启动“青光眼患者社区试点管理干预研究”,探索社区家庭医生青光眼管理模式。通过眼底照片快速观察视神经乳头的特征性改变,是青光眼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眼底相机拍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式将推动更多的青光眼患者早期被发现。居民在社区拍摄眼底照片后,短短20秒内就能获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出具的读片报告。
“一旦发现有青光眼眼底病变,依托本市三级诊疗网络,即可转诊至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副院长陆丽娜介绍,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寻求将青光眼的患者管理纳入社区慢病管理体系的可行性,为全国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工作提出有益的、可操作的指导方向,最终降低我国青光眼导致的盲和视力损伤率。
在此次世界青光眼周期间,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联合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多家单位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3月12日,青光眼防治科普直播讲座和义诊活动在长宁区古北市民活动中心开展,由孙兴怀、葛玲等知名眼科专家作为活动嘉宾,为市民朋友带来了一场青光眼科普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外滩震旦大厦即日起将开启为期5天的“点绿行动”,通过大屏展示播放青光眼宣教视频,以提升公众对青光眼的关注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