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12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力作《1699·桃花扇》再度绽放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两天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昆剧爱好者们共济一堂,欣赏这部“红”了17年的昆剧经典剧目。由此,汇集9台12场精品演出的第十三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正式启幕。
昨晚首演观众的反馈用“满堂彩”并不夸张,东艺歌剧厅座无虚席,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足见上海观众对于这部作品和台上众位演员的喜爱。男主人公“侯方域”扮演者施夏明表示,
“这部戏让舞台上的演员和舞台下的观众都沉浸其中,为之感动,这是经典和传承的力量。感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名家名剧月,让《1699·桃花扇》时隔15年后再登申城舞台,期待再来上海,再来东艺。”
国际合作,传统戏曲有效革新
“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1699年孔尚任完成明清传奇压卷之作《桃花扇》。2005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集合中日韩诸多艺术家,特邀著名导演田沁鑫执导,文学大师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这部美轮美奂青春靓丽的昆曲大戏《1699·桃花扇》就此问世。剧目借明末清初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重排的《1699·桃花扇》舞台呈现是充满新意的:以南都繁会图为素材在舞台上竖起三面屏风,舞台灯光配合镜面地板复刻出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似梦非梦,亦真亦幻;同时它又极为传统:声腔、曲律、身段、调度无一不在昆曲的规范之内。
剧中通过古典戏曲中现代话剧结构的尝试、舞台布景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场面调度“文武兼备”等方面的创新,为传统戏曲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革新。
创排时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在南昆传统艺术特色细腻委婉,典雅大方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顶级创作阵容加盟,全力打造出一台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剧目。主创人员将东西方共通的艺术观念与风格融入对中国“百戏之祖”的传统复古和现代创新中。
雅人深致,17年绝美CP炉火纯青
自2006年首演,17年来,《1699·桃花扇》以美轮美奂,典雅雍容之态享誉海内外,也收获了数代忠粉。
如今省昆“昆五代”的加入,令这部剧目带有了更多传承的意味,青蓝相继,生生不息,以单雯、施展夏明为代表的“昆四代”带领着“昆五代”以稳健台风、炉火纯青的唱念做表,展现出史诗般的内涵厚度,为观众重现了明朝繁华和旷世爱情。
经过多年的打磨,单雯和施夏明这对绝美搭档,对角色中家国情怀和爱憎分明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更多了一分敬佩。
单雯在采访中说,
“当时我16岁,和戏里李香君的年纪一样,那种青涩与青春不用演就会流露出来,现在更多的是用技巧让自己演得像16岁。所幸我和施夏明合作很多年,越来越有默契了,一个眼神对方就会配合你。我还记得当年首演在后台,大家心拧在一起,齐声喊加油加油,我脑中涌出四个字——青春无敌。”
薪火相传,当代昆曲人使命担当
《1699·桃花扇》是在南昆经典之作《桃花扇》的基础上创排而成,当年《桃花扇》的全班人马、昆剧院几代前辈、无论是编剧、笛师、鼓师还是主演老师们都把自己毕生所学所会教给这群初出茅庐的学生。青蓝相继,生生不息。如今“昆五代”的加入,令这部剧目带有了更多传承的意味。
回顾往昔,施夏明感慨万千,
“时至今日,我仍能记得初排《1699·桃花扇》时,老师们在排练场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地为我们教学,帮我们排戏,将自己的昆曲艺术积累倾囊相授,一点一滴地搭出一台大戏,也搭出了我们的未来。”
彼时尚且稚嫩的“昆四代”如同牙牙学语的孩童一般登上了舞台,也成就了自己的第一部经典。对于昆曲艺术来说,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施夏明提到,石小梅老师在传授侯方域这个角色时,并不是单单教授唱念,更重要地是启发思考,指引他“体验”。
“我还记得当时石老师特意叫我到秦淮河畔的媚香楼去看一看,踩一踩那个楼梯,感受‘栏坏梯偏’四个字,深入体会踩不稳的姿态形象。老师所传递给我的这种艺术创作的态度让我一直受用至今。”
根植传统,推陈出新,这样的创作思路也是省昆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施夏明认为结合新时代的条件将昆曲艺术传承好、弘扬好,不断拓宽昆曲艺术的空间,实现昆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代昆曲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团长,施夏明也更加重视传承的意义,
“昆曲不应该只在正当年的演员身上绽放华彩,我们必须重视传承,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只有这样昆曲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薪火相传。”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