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态度很重要,哪怕你不喜欢我的作品|Design Miami 设计迈阿密

“好的作品是带给人思考的,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信息,而观众看到什么是不受限的,我希望二者之间能够产生对话,激发出新的意义,哪怕你不喜欢我的作品,你的态度与看法比单纯地follow重要得多。”

第二届 Design Miami/ Podium X Shanghai在上海历史悠久的地标性石库门建筑空间——张园举办,打造出多元的文化艺术体验,让当代艺术设计与代表性海派文化建筑展开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设计师们的奇思艺想在每一件作品上延展,将观众拉进一个独有的设计对话中。与其说这是一个展览,不说是这是一个充满意趣的石库门会客厅。

龙虾先生撑起了生活的重量,传送带上的快递箱是用苏绣温柔包裹的内核,灵活的鱼骨衣架撑开生活的趣味,带有流畅线条的陶瓷花瓶来自二十年前的创作……这是Pearl Lam Galleries艺术门画廊第二次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设计迈阿密。

这一次在Gallery板块中,画廊呈献了6位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设计师团队的24组精选作品,包括安德烈∙杜布勒伊(André Dubreuil)、涂鸦先生(Mr Doodle)、菲利普∙考尔伯特(Philip Colbert)、甲乙丙设计(XYZ Design),薛滔(Xue Tao)以及杨丹凤(Danful Yang)的代表作品。

■ 菲利普∙考尔伯特,《⻰虾凳(洋红色)》,2022
玻璃钢,80 x 60 x 52 cm

■ 涂鸦先生,《冲刺的鱼》,2021
布面喷漆、丙烯,50 x 50 cm

■ 甲乙丙设计,《单龙烛台》,2004
瓷,21 x 26 x 23 cm

作为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艺术门画廊总监,杨丹凤两届设计迈阿密都在现场,从挑选作品到布置场地,对于艺术与设计,她有着自己的洞察。

“张园打造的是一种石库门生活区域的概念,它与我们的日常更贴合。”我们的生活状态在这几年发生了诸多变化,无论是对时间的感知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次我们想要呈现一些不一样的新东西。”

我的家具永远不会被它的功能所定义

杨丹凤的好朋友法国设计师安德烈∙杜布勒伊 André Dubreuil去年去世了,她将 André 的两件作品带到了现场。

早年成名于伦敦的Ron Arad和Tom Dixon早已家喻户晓,而另外几位设计师诸如 André Dubreuil, Mark Brazier-Jones, Danny Lane, Jon Mills, Deborah Thomas则一直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如果你曾经见过 André Dubreuil 设计的那些作品,一定会惊叹于他总能将坚硬的材料诸如金属展现出其最柔软的那面,比例优雅、平衡精致。

就像现场展示的两件创作于二十年前的陶瓷作品,在形式上以少胜多,细节处理的简洁、轻柔和优雅,富有韵律的音乐感,流露出一种含蓄而诗意的自然动态之美。

■ 安德烈∙杜布勒伊,《飘带瓶》,2004
瓷,33 x 24 x 14 cm

“二十年前曾经举办过一场大展《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当时邀请了一众艺术家、设计师来体验中国文化之后再创作,而这两件作品就是当年这个项目里的。”

André Dubreuil热爱中国文化,从景德镇的瓷器、中医养身到手工艺无一不令他着迷。“他几乎每年都来中国,我们一起走过很多地方去寻找古老的手工技艺,创作一些新作品,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他的作品充满灵性与意蕴。我记得有一年炎热的夏天,他一个人安静地在瓷器上画画,背后一排圆圆的拔罐印子。”

这个场景在往后的很多年并没有随着时间褪色,而是沉淀出了一种属于André Dubreuil的独特气息。这个当代设计艺术领域的先驱,在杨丹凤的记忆中就是一个天真纯粹的艺术家。如同他作品上的飘带,柔软细腻却刚劲有力。

艺术家就像一条“传送带”

“不管是艺术还是设计,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这此呈现的空间不是一个严肃的Art Fair艺术展览的样子,中间这块就像我家的客厅一样,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艺术门画廊的空间里,一条传送带正不断运作,将杨丹凤的作品《温柔的包装我》一件一件传送出来推向观众,循环往复。

■ 杨丹凤,《温柔地包装我》,2021
手工刺绣、帆布、海绵,31 x 24 x 22 cm

不禁令人想起了一句话,艺术家就像一条传送带,把艺术品从虚空中创造出来,送到普罗大众手里。 

把作品推到前面,艺术家隐身于后。“理想状态是这样吧!”杨丹凤思考了一会儿笃定地说:“必须要让作品自己来说话。”

作为亚洲最早的概念设计师之一,她擅长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西方现代材料和理念融合。杨丹凤在她的作品《温柔的包装我》系列中,探索了关于包装过程中人们对于包装盒和里面物品的不同态度;胶带捆绑的包装盒被手工艺人用丝线手工绣花重制,向一个平常的物件注入了关心与爱护。相较于功能性,杨丹凤更注重她作品中的叙事性,她将物件与材料以幽默且出人意料的方式结合,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好的作品是带给人思考的,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信息,而观众看到什么是不受限的,我希望二者之间能够产生对话,激发出新的意义,哪怕你不喜欢我的作品,你的态度与看法比单纯地follow重要得多。”

“我是一个思维跳跃的人,喜欢尝试不同材料的创作。”每一次见她,都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从谈话的间隙中冒出来,冷不丁地,像是在灰调的底色中抖落高饱和度的颜料,调皮的玩心,令人眼前一亮,嘴角一提。

十几年前,在她想象力和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创作了很多跳脱有趣的作品,如今拿出来再看像是与曾经的自己在对话。“从前喜欢酷一点成熟一点的东西,现在自然而然地回归了本真,觉得简单有童趣才最重要。”

“这次呈现的鱼骨挂衣架,也是我十几年前做的,之前从来没有发表过,现在差不多是时候了,之前因为疫情长时间在家,我在家里也挂了一个,除了很强的功能性之外,它让我每天都能开心一下,这或许就是设计给生活加的一些料。”

 ■ 杨丹凤 b. 1980  Fishbone Hanger
鱼骨衣架, 2023
 Stainless steel 不锈钢  尺寸可变

设计化于无形,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存在,却让生活不再麻木单调。就是这么简单,也就是这么了不起。当生活中的小细节被观察捕捉到了,通过创作之后让它从生活中长出来,成为最有趣的那一部分,哦!原来还可以这样?欸?这个还蛮好玩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艺术品。

中西荟萃,有效的双向沟通

无论是设计迈阿密还是巴塞尔艺术展这样创建于西方的重量级展览,来自亚洲的艺术家以及作品正在展露头角,对全球的艺术市场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如此现象大家有目共睹,在杨丹凤看来,欣喜之余也表达了她的看法。

如今许多国际重量级的艺术展,遵循的都是西方的标准。从西方传统的评判标准来看,纯艺术高于设计、设计高于装饰艺术,而在中国的文人文化观念不设有这些等级与区分,琴棋书画的通达不是为了谋生的手段,而是为了修身养性。

“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和西方不同,历史文化、思考方式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随迎合西方标准,包括用西方的美学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艺术设计。”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展览和博览会为“中西荟萃”提供了很好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关键作用在于,让我们彼此看见,产生更好的连接,更深的认知。

“为什么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的美学体系和西方不同?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了解了他们的体系之后,更清晰地得以反观自身,走入自己的内核。” 有了互为关照的基础,才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一个真正的客观判断。

所谓融贯中心,在杨丹凤看来是一种双向地有效沟通,传达出自己的声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V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