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关注食品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表述,给广大的民营企业家吃了 “定心丸”,而“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也给2023年的经济建设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新闻晨报记者透露说。

在本次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特别关注食品问题。

 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民营经济和企业家,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稳定持续的政策环境,权益保护的法治环境最为关注。”

作为民营企业家,郁瑞芬委员建议,大家应该通过加倍地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作为工商联的一分子,我们更关注政府各项支持政策、发展环境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效,因为他们代表了城市的烟火气,他们是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他们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中小微企业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对稳就业、稳增长、扩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郁瑞芬委员说,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令我记忆深刻的关键词是“扩内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土特产”标准化凸显新模式

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18.5万亿元,增长4%左右。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至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乡村特色产业尤其“土特产”可以做成大文章。但目前依然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土特产”存在品质差异、农业科技创新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以及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

郁瑞芬委员表示,将标准化融入并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各环节,还需要以合作方式实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带头人,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方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同时,建议构建农产品质量风险保障机制,实现基础农作物、初级农产品标准化及可检可溯,让消费者放心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乡村产业人才供应链,完善宣传、监测、金融等机制。

如何助力乡村特色农业?郁瑞芬委员透露说,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引领、以标准化为核心的乡村特色产业,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不要让“儿童食品”成为噱头

在这次全国两会上,郁瑞芬委员提交了有关“规范儿童食品”的提案。

据《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我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约为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的十分之一,以10%–15%的复合年增长率稳定增长,有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儿童零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但“儿童食品”有待规范。儿童肥胖和性早熟问题高发,除遗传、环境等诱因外,饮食不当、营养过剩、儿童食品缺乏标准也是公认的“罪魁祸首”。

郁瑞芬委员透露说,今年,我重点关注儿童食品安全问题。儿童食品领域仍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调查显示,84.8%的家长倾向给孩子购买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但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儿童食品”缺乏专项的法律法规保障。现有法规、标准多针对“婴幼儿”群体(0至36个月)。2020年5月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不具有强制性,质量指标偏少,也缺乏相应的依据。市场上标称的“儿童食品”更多的是噱头,并未科学地从儿童食品安全、健康出发。

对此,郁瑞芬委员建议,填补“儿童食品”分类分级及相关法律法规空白,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制定儿童食品国家标准;制定“儿童营养膳食指南”,开展儿童健康食品领域的创新研究;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加大对标称“儿童食品”的产品质量、违规添加、虚假夸大宣传等的监管力度;动员研究机构、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等,开展儿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