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今天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意谓春雷响,蛰虫出,万物长。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天气回暖,雨水渐多。
随着自然气候的不断变化,这个阶段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因而我们的饮食作息,尤其是老年人,也应该适当做出调整。
图源:视觉中国
惊蛰饮食上有何讲究?
惊蛰后,天气将明显变暖,但春季气候干燥,饮食上可以适当多吃生津润肺、以及清淡的食物。
-
吃“三果”——梨、桑椹、草莓
惊蛰这一天,民间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梨者性寒、味甘,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
而桑椹味甘酸,性寒,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润肠排毒的功效。有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所致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等问题者,都可以适当摄入桑椹。
草莓则性味甘、凉,入脾、胃、肺经,有润肺生津、健脾和胃、利尿消肿之功,适用于缓解肺热咳嗽、食欲不振、小便短少、暑热烦渴、酒后烦渴等问题。
图源:视觉中国
-
吃“三菜”——韭菜、芋头、春笋
韭菜性温,具有很好的补肾助阳、益肝健胃、固精提神、止汗固涩、行气理血作用,是补充人体阳气的最佳食材。
芋头则可补中益气,因其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此外,中医认为,春笋味甘,性寒,具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等功效,还能清胃热、肺热,安神,可改善支气管炎痰多之症。
惊蛰起居上有何讲究?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升发,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因而进行适当的锻炼和保持好心情是春季的养生重要法则。
-
早睡早起 注意保暖
时至春天,很多人会感到“春困”。原因在于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体表,皮肤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导致往往日上三竿而睡意未消。可以通过早睡早起,散步缓行的方式,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头部、腰腹、背部等人体阳气聚集的部位易受到寒气侵袭。此时,还不可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应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图源:视觉中国
-
适当运动 宁神平怒
春暖花开之际,在上午进行适当的运动能够激发体内阳气。老友们可以选择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进行锻炼,长时间的练习可以调整阴阳、和畅气血、疏通经络、抵御疾病。不过切记春季运动不要太过激烈,避免大汗淋漓从而过度消耗阳气,做到循序渐进、微微出汗即可,并在运动之前做好热身。
此外,惊蛰节气人体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年轻人多见脸部痤疮、上火等症状,老年人则容易因为气机逆乱引发中风。此时切忌大喜大怒,避免焦躁抑郁
春雷阵阵,万物苏醒,在春天的第一声惊雷之际,一起来养生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陆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