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淡 | 孙贝芸:立陶宛继续充当“反华急先锋”

编者按:过去一年,欧盟及大多数欧洲国家继续维持对华经济合作与政治疏离乃至对抗的两面政策。在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危机、全球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欧洲的对华政策立场与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相似,但这并不表明欧美对华政策完全相同。日前,由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上海欧洲学会共同发布的《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2)》(简称《报告》),不仅按照国别详细阐述了欧洲各国2022年的对华政策变化,也展望了2023年这些国家对华政策的趋势。《新闻晨报·风云淡》获得授权将对其中一些篇章进行浓缩和整理,希冀能为读者呈现一幅欧洲列国对华政策走向的全景图。 最近两年,波罗的海东岸的立陶宛跳在反华的最前沿。2021年11月,该国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公然制造“一中一台”,中方由此决定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将为代办级。2022年,该国对华政策延续了上一年的负面导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孙贝芸在《报告》中说,去年一年,立陶宛在外交政策文件和相关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国带来的挑战”,继续充当美国“以台制华”战略的马前卒。

文章提到,去年,立陶宛先后派遣4名副部长级官员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并企图将这种恶劣影响扩散至整个欧盟层面。立陶宛国会议长表示,将尝试召集一个更大规模的欧盟议会领导人代表团,将立陶宛的反华政策变为欧盟的政策。除台湾问题外,立陶宛还试图在更多方面干涉中国内政,例如,去年6月,该国议会外事委员会发表所谓声明,恶意诋毁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和选举结果。

文章还提到,立陶宛去年对华出口显著下降。据该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至9 月立陶宛对华出口下降67%。立陶宛政府在面对这些因本国错误政策而造成的贸易损失时,不断推脱责任并抹黑中国,多次在双边或多边国际场合强调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希望欧盟推出所谓的反胁迫工具。(图为立陶宛总理希莫尼特)

除立陶宛外,波罗的海地区的另外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对华警惕防备态势也在明显上升。文章说,这两个国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和矛盾性进一步凸显。

以拉脱维亚为例,文章说,虽然2022年该国在对华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受俄乌冲突影响,该国试图加强与中国在亚欧联通方面的合作,但是,其对华政策总体上并不容乐观。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相关部门发布了负面涉华报告;二是对中国-中东欧合作表现出消极态度。

孙贝芸从五个方面分析了2022年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负面趋势加强的动因:

一是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导向。以立陶宛为例,该国打着捍卫“共同价值观”和“民主社会的团结”等口号进行了一系列反华操作。

二是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结构性因素。长期以来,波罗的海三国在外交上跟随欧盟,在安全上依赖北约。仍以立陶宛为例,该国在外交上进一步对美国亦步亦趋。

三是乌克兰危机。波罗的海三国倾向于透过乌克兰危机的棱镜来看待外交和安全政策问题以及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在对华政策方面,三国或多或少地出现将对华政策与对俄政策同质化的迹象。

四是对中国-中东欧合作的质疑。认为该框架不利于欧洲统一;认为该框架下合作的预期经济利益和实际收益存在差异;污蔑中国另有所图;担心台海局势出现紧张状况会将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转移至亚洲,减少对俄罗斯的牵制和影响,等等。

五是舆论环境。三国政界出现了很多对华不友好言论,相关部门陆续发布涉华外交或安全评估报告,使得大量不实涉华内容充斥三国舆论场。

(图为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

展望未来,孙贝芸认为,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负面倾向在短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转圜。尤其是立陶宛,尽管民调显示,近2/3的立陶宛受访民众不支持该国2021年底的对华政策,但是可以预见,立陶宛在未来一段时期很可能会继续采取激进的对华政策,继续热衷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博弈,充当“反华急先锋”。同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对华政策两面性和矛盾性会进一步加强,政治上呈现出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在经贸和物流运输等领域则是谋求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