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张晓刚前后40年的创作同时展出,竟然相互呼应

如果将地球的历史看作一天,那么人类文明的存在只是一秒钟。古人也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么,善于思考的当代艺术家们又是怎样看待短暂人生的呢?

龙美术馆(西岸馆)3月4日至5月7日举办的“张晓刚:蜉蝣”个展,便为您讲述了现年65岁的艺术家张晓刚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他是中国当代艺术标志性的存在 

说起张晓刚,他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描绘出了中国人对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2006年,他的一件“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在纽约拍出97万美元,带动中国当代艺术从此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整体崛起。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重量级的艺术家之一,张晓刚此后的每次出场都承载着艺术圈的期待。

本次龙美术馆西岸馆额“蜉蝣”个展带来了张晓刚最新三年创作的纸上油画、布面油画、装置和绘画手稿共80多件作品。然而要读懂张晓刚的最新创作,最好还是从他绘画生涯的出发点开始读起。

展览现场

住院期间的幻像,成就了最初的张晓刚 

张晓刚出生于昆明,他从小就独立、任性,所以他学习绘画的过程一直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张晓刚于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当时,他的同学们正热衷于创作伤痕题材,但张晓刚却创作了草原组画,表现出他对大自然及草原生活的向往,跟同期流行的以同学罗中立《父亲》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也不相符。

毕业后,他回到昆明工作。有一次因胃病住院,使他开始思考生存、死亡等终极问题,并在医院里画下了他在似梦非梦中出现的形象,这些小素描被他取名为《黑白之间的幽灵》。

这批创作于1984年的纸本素描,是艺术家将住院期间日常所见转变为画面上幻影之间的对话,它们被作家余华称为“让我感觉是但丁《神曲》的插画,充满了不安的诗意。”

展览现场 

相隔近40年的创作同时呈现,彼此对话 

张晓刚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这批素描开始已经展现端倪,并深刻影响了他日后长达近40年的创作。他近年来创作的“蜉蝣日记”系列作品,其独特体裁、连续与回旋的结构、内心独白的表达形式,还有作品中真实与想象在记忆空间中的戏剧冲突等,与张晓刚早期代表作品遥相呼应。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厅中,这两组相隔近40年的创作同时呈现,它们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能让你更好地读懂张晓刚。

展览现场 

从父母老照片中找到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张晓刚曾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十分推崇,但1992年在欧洲各国游学考察之后,他绝望地意识到,表现主义与德国人的文化根基息息相关,这种风格不属于自己。

直到1993年,父母相册中的旧照片才唤醒了他儿时的记忆。照片反射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记忆,也是整个群体的记忆。这启发了他的新绘画主题,他开始创作“血缘:大家庭”系列。这一脸谱化肖像题材成为张晓刚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国际大展上的得奖和画廊推手的国际化运作,使得张晓刚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最高拍到了8000多万元人民币。

展览现场 

他让自己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下 

“血缘:大家庭”的爆红,也成了对张晓刚的一次考验。找他画“大家庭”的人一下子增加了很多,画画等于“画钱”;但同时,张晓刚也清醒地意识到,这将阻碍他进一步创新,因为他再创造出来的新风格很不容易被市场认可。

新世纪以来,张晓刚就不停地寻找新方向,创作了多个不同系列。余华说:“艺术家朝三暮四的优良品性在他(张晓刚)这里充分显露,他让自己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他知道一旦确定下来也就意味着要给自己的艺术生命撰写墓志铭了。”

本次展览中“舞台”系列和“光”系列,都是张晓刚这十多年来试图寻找的新方向。其中,6米长的《舞台:城堡3号》接续和发展了2008年前后他以非现实风景为主体的创作系列,神话、臆想、虚构和现实的局部线索,重现了流逝的时间在人类内心投下的穹顶一般的轮廓。在“光”系列中,张晓刚准确地捕捉到这个时代作用于个体心理的意象,并以简括、坚定和凝练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张晓刚《舞台3号:城堡》 布面油画、纸张、杂志拼贴  260×600cm  2020年

张晓刚《舞台5号:羽衣甘蓝》布面油画  180×600cm  2022年

张晓刚《光4号:2020年3月某天》 布面油画、纸张拼贴  200×105cm  2020年

张晓刚《光6号》 布面油画 200×260cm  2022年 

他为什么要以蜉蝣命名作品? 

本次展览最为重头的,当属“蜉蝣日记”系列。蜉蝣是最微小、寿命最短的动物,张晓刚也将人生视作茫茫历史中转瞬即逝的一刻。张晓刚通过这个主题,继续探索绘画与书写、线刻之间的交界地带。每件作品都经过他手撕纸张再进行拼合、穿刺、刻写和浸染等复杂程序,纸张在作为媒介的同时,化身为某种对书写痕迹的“增补”和对画面叙事的现实延展。

张晓刚“蜉蝣日记”系列作品

张晓刚的“蜉蝣”个展,是他作为时代潮汐中的个体,对于当下生存状态的审视和回应。人类的存在相较于地球历史,就如同蜉蝣相较于人类的转瞬即逝,然而这些渺小的个体存在依然可以从艺术之光中得到温暖慰藉与生命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把张晓刚的工作理解为一种用绘画来表达和保留人的经验、故事与情感的持续努力,他邀请观众重新学习观看,并重新获得同内心世界以及逝去往昔的连接,再度抵达真实和鲜活。 

张晓刚:蜉蝣

展期

2023.3.4 – 2023.5.7 

地点

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一展厅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