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一年,欧盟及大多数欧洲国家继续维持对华经济合作与政治疏离乃至对抗的两面政策。在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危机、全球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欧洲的对华政策立场与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相似,但这并不表明欧美对华政策完全相同。日前,由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上海欧洲学会共同发布的《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2)》(简称《报告》),不仅按照国别详细阐述了欧洲各国2022年的对华政策变化,也展望了2023年这些国家对华政策的趋势。《新闻晨报·风云淡》获得授权将对其中一些篇章进行浓缩和整理,希冀能为读者呈现一幅欧洲列国对华政策走向的全景图。 在捷克国内,现任总统泽曼一直都是主张对华友好合作的旗帜性人物。读者诸君可曾记得,2015年9月,71岁的泽曼总统拄着拐杖,登上天安楼城楼,作为出席阅兵活动仅有的一位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和中国人民一起纪念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他还曾作为首位在职的外国总统,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被侵华日军残杀的中国人致哀。去年,当个别欧洲国家跟随美国宣布抵制北京冬奥会,也是泽曼发声力挺北京冬奥,坚决反对奥运会被政治化。
(图为捷克总统泽曼赴华访问 )
在积极推动中捷双边政治、经贸和人文关系发展中,泽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尽管受到欧洲地缘政治板块“地震”的影响,尽管捷克政坛格局发生极右向的转变,2022年捷克对华政策依然保持了基本稳定。
但是,本月8日,担任总统十年的泽曼即将离职,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位长期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军界人士。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晓川在《报告》中写道,泽曼去职后,捷克国内将失去一面对华友好合作的旗帜,中捷关系发展前景将面临严峻挑战。 (图为捷克总理菲亚拉与其阁僚)
2021年10月,以公民党为首的“在一起”三党联盟与“海盗市长”两党联盟组成联合政府,新上台的五党联盟都强调要回归人权和民主导向的外交传统。2022年初,新政府公布的施政纲领指出将深化与“印太”地区民主伙伴(包括印、日、韩和中国台湾)的合作,而后又强调,要调整对俄、对华关系。高晓川分析说,这里不仅有字面上“一中一台”的隐意,更有“先台后中”的政策指向。这个纲领符合五党联盟上台前所宣传的对华政策要旨,即执行更亲美远华的外交政策。
去年爆发的俄乌冲突引发了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板块地震,对中欧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有捷国内政要对中国在冲突上的中立立场持有保留意见。《报告》中提到,去年5月,捷众院外委会出台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议案。议案认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没有给捷克等国带来显著的好处,而是成为中国单方面拓展利益的工具。捷众院外委会主席声称,退出议案一方面是对立陶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按照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去年11月,捷外交部国务秘书在众院外委会宣布外交部于当年底关闭驻成都领馆。 (图为即将上任的捷克新总统帕维尔)
今年1月底,捷克前总参谋长、前北约军委会主席帕维尔当选捷克总统。《报告》说,这位新当选总统在2015-2017年任职北约军委会主席时就曾渲染涉华安全威胁。在2020年欧洲疫情期间,还曾提出中国进行抗疫国际合作和援助的目的在于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在大选前的宣传中,他继续渲染中国安全威胁论,直言将颠覆泽曼对华政策,声称胜选后将宣布中国为非友好国家。
“帕维尔胜选短期内对中捷双边关系有利空影响。”高晓川在《报告》中预判,捷克国内会出现对华消极政治力量集结,形成总统、内阁和议会均不利于发展对华关系的政坛合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