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写诗、写代码……“万能”的 ChatGPT 对银行业有什么启发?如果一家银行拥有类 ChatGPT 的技术,能做什么?
2月23日,以网商银行为代表的7家银行科技负责人在助微计划之下的“银行科技沙龙”上,热议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小微金融领域的应用。
类似 ChatGPT 的技术能应用于银行吗?
在场嘉宾们认为,ChatGPT 的“智慧”既来自于技术突破,也离不开重金投入。
一方面,ChatGPT 的记忆库非常庞大,能通过大学考试,也能应聘谷歌程序员,这都源自于千亿级的参数训练。
简而言之,ChatGPT 学习了海量人类沉淀的知识。
据了解,这种大规模语言生成技术,训练一次的成本介于 200 万美元至 1200 万美元之间。而微软对这一技术背后的 OpenAI 的投入,已超过 100 亿美元。
虽然银行自建 ChatGPT 的成本或许难以承担,但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产业的变革。所以,嘉宾们普遍认为,这种大规模语言生成技术的应用场景,值得行业探索。
首先,大规模语言生成技术与客服有着天然的结合。因为这会让智能客服懂得更多,更通“人情世故”,有望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
其次,因为具备海量的知识储备,可以作为银行理财经理、信贷审批员的“助手”和“陪练员”。
平安银行总行金融科技部零售研发中心总经理兼基础零售事业部联席总裁储量认为,银行要求严谨、合规、可信,容错率非常低,因此 ChatGPT 这类聊天机器人的应用也需要非常谨慎。
如果未来,中国公司的通用大模型取得进展,银行在此基础上调优他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将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能。
这相当于,把一个全才的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小微企业信贷专家。
智能客服只是起步,人工智能已用于小微信贷风控
在中国千行百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探索从未止步,这是与会银行科技负责人的共识。
2019年,浦发银行数字员工“小浦”正式“入职”,她既能当智能客服,也能做培训、大堂经理,还能做财富规划师和质检员等,大幅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
AI Bank 则是平安银行在2018年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目前,平安银行有40多个 AI 应用,已提交发明专利30多篇,覆盖智能客服、个人贷款、理财产品销售及风控等场景。
上海银行最早则是在智能营销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并逐步完成企业级 AI 模型敏捷研发线的建设,在组织上给予创新保障。目前,人工智能在营销、风控、客服及运营等领域实现应用覆盖,支撑近200个业务场景。
作为小微金融领域的科技银行,网商银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也已长期布局。2022年,网商银行发布“百灵”交互式风控系统,让 AI 成为信贷审批员。
当一个小微经营者需要贷款时,他可以通过和“百灵”对话聊天,上传发票、流水、合同、卡车、小店货架等材料和照片。百灵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AI 模型等识别这些信息,并为小微经营者“画像”,算出一个信贷额度。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00万用户通过“百灵”提交材料提升贷款额度。网商银行人工智能部总经理韩冰表示,在中国,“百灵”属于首次将人机互动信贷技术用于小微经营者信贷业务。
据 IDC 报告显示,90%的银行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AI 技术成为银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网商银行 CTO 高嵩说,AI 技术的发展往往呈现脉冲式的演进,一个关键突破会产生涟漪效应,带来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
ChatGPT 将激活市场对于人工智能、小微金融科技的热情,值得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姜欣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