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收官,再创佳绩!普陀区桃浦镇“五导”工作法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全市排名由2021年的129名提升至82名,区级排名第3……已经过去的2022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普陀区桃浦镇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五导”工作法的推广和运用。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五导”工作法。

党建引导、机制完善,有效把控各环节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序进行,普陀区桃浦镇构建了两级工作机制,镇级层面,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机关干部、联络员对口下沉至居村、园区楼宇,实施挂图作战,指导帮助基层推进;居村层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的居村“1+3+X”治理机制作用(“1”居民区党组织,“3”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X”社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构筑起“镇-居村-园区楼宇”三级联动机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形成强大推进合力,使各项环节得到有效保障。 

部门指导、查罚并举,落实达标全覆盖 

为助推垃圾分类常态化和长效化,普陀区桃浦镇积极落实常态化巡查管理模式,一方面,组织镇规建办、镇城运中心(市容)、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镇市场监管所、第三方服务队、市民巡访团等部门(科室)打造的多支专业检查团队,按照“日、周、月”三个周期进行暗访考核,建立分类达标日常巡查机制,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区域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按照每天有检查,每周有抽查,每月有测评,全方位、全覆盖的模式进行垃圾分类实效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整改。另一方面,指导各基层单位实行“八个一”工作法(即,制定“一张作战图”“一张任务表”,明确“一长”(垃圾厢房长)、“一条巡查路线”,确保“一天多查”,建立一个门岗值守、一支志愿者队伍和一套全镇信息通报反馈机制),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 

在此基础上,依托“物业一体化考核”,建立“红黑榜制度”,“红榜单位”全额发放物业补贴,“黑榜单位”物业补贴降档处理,“一票否决”单位由相关职能部门上门查处并扣除当月全额补贴,同时,建立联合推进工作小组下沉进驻至基层一线,“面对面、手把手、点对点”将业务指导“一竿子插到底”,从根本上保证有效整改。

居村督导、一网统管,全局监管不遗漏

普陀区桃浦镇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调动居委、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作用,上下拧成一股绳,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到位。例如作为全市第一个试点居民区,新杨和苑小区率先响应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号召;依托镇城运中心平台建设,完成全镇81个居民区的267个投放箱房(点位)智能化监控设备升级改造,按照“平战结合、处置高效”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研究部署符合桃浦特色的应用场景平台,建立起较完善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人机协同机制,形成响应更迅速、处理更及时、衔接更紧密、联动更顺畅、协同更有力的综合管理闭环,全面推进“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体系。 

物业主导、专人专管,加强保洁积极性

物业企业是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单位。普陀区桃浦镇通过调研攻坚拔点“小包垃圾”“炸药包”发现全镇八成以上老旧小区一线保洁员收入偏低。为增加收入,一线保洁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到了对可回收物的回收变卖,进而忽视了箱房点位的管理。为破解难题,桃浦镇在荣和怡景园、金祁二期、华公馆等居民区试点引入第三方企业,通过外包保洁服务,提高一线保洁员工资,同时,规范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由外包企业统一回收,提高一线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落实点位专人专管,使居民区垃圾分类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专业辅导、科技赋能,培养市民好习惯

为减少居住区“小包垃圾”这一老大难问题,普陀区桃浦镇积极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智能化管理场景,并入“智能普陀”系统,目前全镇268处垃圾投放分类投放点已全部接入视频监控。基于视频监控的垃圾投放分类投放点智能管理场景,对摄像头黑屏、角度误差等问题,实行常态化监管,做到一周一检查,发现错误及时上报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同时,充分运用智能监控平台,对产生的数据进行梳理、汇总、统计,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有效数据。

此外,为做好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工作,普陀区桃浦镇多措并举,在居住区投放智能织物回收箱,累计回收废旧衣物8600公斤,其他可回收物35531公斤;定期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积分兑换实物的运营理念,形成了互动、反馈、改良的良性沟通机制;丰富营造多元化的兑换模式,除线下定时定点兑换和智能兑换外,在蓝鲸资源再生APP上线了“蓝鲸商城”板块,提供贴近居民需求的多样化物品,激励周边居民垃圾分类可回收物投放的热情,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接下来,普陀区桃浦镇将继续真抓实干,抓示范,带成效,用更多的创新化手段与技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动靠谱分类,全民分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桃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