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淡 | 俄乌冲突一周年:对抗形势加剧,和谈希望渺茫

昨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国情咨文。谈及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时,普京称,在战场上战胜俄罗斯是不可能的。他说,俄罗斯将逐步完成任务。

普京还说,俄罗斯曾准备与西方进行建设性对话,并多年来一直建议在联合安全架构下进行合作,也一直表示准备与西方对话,但遭到了忽视和拒绝。他说,是西方发动了战争,而俄罗斯正用武力制止战争,挫败了基辅对顿巴斯的蓄意袭击。(图为普京发表国情咨文)

谈到去年通过公投加入俄罗斯的原乌克兰东部地区四个州(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普京承诺,将尽全力让这些加入俄罗斯的地区恢复和平,让这些地区的民众得到安全的保障。他说,在与顿巴斯地区统一之后,俄罗斯将变得更强大。

另外,他还公布了现代武器在俄罗斯核威慑力量中的占比,所占比重为91.3%。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拜登正在华沙与波兰总统杜达会面。拜登感谢波兰“坚定不移”地支持乌克兰,还称乌克兰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的位置”,并呼吁北约国家“保持头脑清醒”。

拜登说:“我明确表示,美国对乌克兰的承诺是真实的,一年后北约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我们必须面对很多挑战,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图为拜登与波兰总统杜达)

稍早前,美国五角大楼发布声明称,美国将为乌克兰提供价值4.6亿美元的一批新军援。这是拜登政府自2021年8月以来第32次从国防部库存中提取装备援助乌克兰。

五角大楼的声明公布了军援装备的具体清单,包括新一批“海马斯”火箭炮用弹药、155毫米炮弹、120毫米迫击炮炮弹、4部空中监视雷达、新一批“标枪”反坦克系统、约2000发反装甲火箭弹、4辆“布拉德利”步兵战车、2辆回收装备的战术车辆等。俄乌冲突将近一周年,冲突相关方并无试图缓解局势的迹象。日前,在上海国际关系学界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上,沪上几位国际问题学者也就俄乌冲突在2023年的形势走向做了相关讨论。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从军事、政治、财政等多个角度分析认为,冲突存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

“首先,双方都在继续准备集聚军事实力和作战人员进行更大规模的战役,在春季甚至延续到夏季,要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徐明棋说,“俄罗斯虽然在高端武器上比北约略微逊色,但其常规武器的生产能力对于维持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是绰绰有余的;乌克兰的军事实力相对俄罗斯来说比较弱,因此不断呼吁西方援助、输送高端的坦克、飞机、导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乌克兰提供越来越多的进攻性武器,主要目的就是让泽连斯基在战场上保持对俄罗斯的抗衡能力。”

“其次,从双方的政治目标来看,俄罗斯的目标非常清晰,底线是完全控制乌克兰的东部(顿巴斯)地区;泽连斯基目前的政治目标也非常清晰,就是要俄罗斯完全退出乌克兰1991年确定的领土,不接受东部四州并入俄罗斯。”徐明棋说。

另外,根据2023年年初的多项民意调查,美国约有64%的民众仍然继续支持对乌克兰提供军事和财政的援助,欧盟的比例比美国更高。

由此,徐明棋得出的基本判断是,在新的战役决出胜负之前,以谈判、妥协达成战事结束的可能性很小。“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黑天鹅事件’可能会令冲突在2023年迅速结束,但目前我们还看不到这类迹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赵隆认同冲突很可能向着巴以化、叙利亚化的方向发展的观点。

赵隆首先分析了俄、乌、美三方到目前为止在这场冲突中的得失。他说,俄罗斯虽然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去纳粹化、非军事化),但在拓展实控地区方面取得了进展;乌克兰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击败俄罗斯,但实现了“政治身份的欧洲化、军事安全的北约化、意识形态的统一化”;美国虽然没能通过制裁引发俄罗斯的政治动荡或经济崩溃,但是将俄罗斯拖入了消耗战,并且实现了北约的升级。

其次,在战略意志上,赵隆认为,三方各有所长:俄罗斯在精神上、物质上和舆论上,都在塑造一种没有余地可退的叙事,对内强调一种“新俄罗斯”的构建,对外强调反霸权斗争的叙事;乌克兰在塑造一种拯救者的形象,特别是泽连斯基本人在美欧进行巡回式的演讲,将西方国家援助乌克兰的立场与守护“民主自由”制度进行一种绑定,他收复失地的意志非常坚定;对美国来讲,确保这场冲突保持中低烈度的发展,符合美国耗俄、控欧等多重目标。

由此,赵隆概括出美乌俄三方在和谈方面的意愿或能力欠缺,他称之为“和谈赤字”。“美国是一种动力上的赤字,它没有动力去推动和谈;乌克兰更多的是一种决策上的赤字,即战略自主性问题;俄罗斯更多的是能力上的赤字,它现在缺乏在战场上大幅推进战线的能力,因此也就无法迫使乌克兰回到谈判桌。”

目前,俄罗斯正积极谋划春季总攻,利用这个窗口期将消耗战变成决胜战,乌克兰也需要不断反攻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取西方援助的信心。赵隆说:冲突最终可能会成为一场难定胜负、难以终结之战,就像很多专家预言的那样,更多是朝着巴以化、叙利亚化的方向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则是从两方面看待俄乌冲突的走势,一方面是冲突进一步升级的客观动因,另一方面是各方的预期在其中发挥的主观作用。

“决定战争结局的因素不仅仅是冲突各方的物质力量对比,我越来越感觉到,它是一个主客观互相作用的进程。各方的预期、各方的意愿也会左右战事的前景。”冯绍雷解释说,“这有点像西方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当我们在胜负很难判定的情况下,有一个重要的筹码出现了,那就是预期。一定程度上,预期会决定将来的命运,而预期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冯绍雷从经济、政治、道义等角度来分析预期因素有可能对冲突走势造成的影响:

一是美欧经济的前景,尤其是美国当前的经济乐观局面能持续多久?如果这种相对乐观的局面难以为继,拜登政权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支持就很可能会在共和党主持的众议院遭到牵制;

二是欧美舆情目前虽然仍以支持乌克兰为主流,但主张减少援助、停止战争的呼声近期正逐步上升,这将直接影响到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

三是对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以及明斯克协议的内情披露,如果北溪事件确系美国伙同他国所为,这也将对战事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西方阵营拱火的道义立场会发生动摇。

除此之外,在当前国际力量格局中,多数国家对于俄乌冲突并不选边站队,它们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冯绍雷认为,这些主观因素以及预期的影响,会和造成冲突升级的动因相互抗衡。“如果在这个(主观与预期的)区间上出现一些转机,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尽可能把我们反对战争的立场转化为具体有效的行动,为停止战争做出努力。”他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