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仙的盔甲是什么?白虎是不是得了白化病?小熊猫和小浣熊傻傻分不清?想必你在听到这些动物时脑海中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些疑惑。以上这些疑惑,你都可以在抖音上一位名叫“不刷题的郭教授”的博主这里找到答案。
这位“不刷题的郭教授”有点特别,他经常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把大自然当作课堂。在校内,他主要教授关于动物学和生态学的课程;而在校外,他在天目山中偶遇竹叶青,在澜沧江边介绍丽叩甲,在墨脱邂逅赤斑羚……
今年已经55岁的郭光普,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生态学博士。去年,这位教授用“不刷题的郭教授”这个ID开始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将大自然的各种“小秘密”带到手机屏幕上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近日,《新闻晨报》记者专访郭光普,带你了解他科普短视频背后的“冷知识”。
一方屏幕里的大自然
谈及拍摄短视频的初衷,郭光普告诉《新闻晨报》,很多年前,他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短视频平台将各种“冷知识”传播得更远,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但是,每次看到别人的短视频拍得那么好,郭光普的内心总会打退堂鼓,直到去年与智勇科创达成合作,他终于成为短视频赛道上的“萌新”。
郭光普
郭光普与大自然似乎有种冥冥之中的缘分,因为父母都在农林部门工作,儿时的郭光普就受到各种农业、林业、生物方面知识的耳濡目染。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他原本想报计算机,最后却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生物系。
除了郭光普本人,他的短视频团队里还有一名95后的导演刘宜锦。选题基本上都是由刘宜锦来挑选的。
“我们的选题是分阶段来进行的,比如最近做的是关于蛇类科普的故事。很多人都对蛇有误解,我们想消除大家对于蛇的恐惧心理,让大家知道不是每一种蛇都很可怕,给大家提供一些另类的思考。后期还会有一些濒危动物的科普。”刘宜锦说道。
拍摄短视频的郭光普
目前,郭光普在抖音上的短视频保持一周四更的频率,这已经算是相当勤劳的博主了。截至目前,播放量最高的一条视频达到3000万,这也让郭光普感到十分惊讶,他没有想到“冷知识”也能得到这么多网友的喜爱。
几乎每一位看过郭光普短视频的网友,都会有“涨了不少冷知识”的巨大收获。那么,郭光普自己又是如何知道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的呢?他告诉记者,一方面是他之前在同济大学教书时,接触认识了不少各方面的专家,平时也会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朋友圈;另外一方面,就是去查找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尤其是涉及到数字的时候,都要反复去确认。
在郭光普的短视频中,不少都是实物拍摄。聊起之前拍摄的经历,他的眼神中瞬间透露出光亮,让人仿佛有种亲近大自然的快乐。
“有次我们在云南的一个农贸市场里发现了爬沙虫,它呼吸的时候腹部就像是开花一样漂亮,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就想把它拍摄成短视频分享给大家。”
郭光普坦言,透过这个案例,他也想告诉大家,大自然不一定非要千里跋涉去保护区、森林公园里才算,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郭光普总是有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不断前进,
“虽然世界上已经有非常多的动物种类被人类发现并展开研究,但其实还有很多未知的动物,值得我们未来继续探索。”
他有个远大理想——透过一条又一条短视频,向公众展示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我们也想提醒大家,如果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时,能够多观察多思考一下动植物,而不只是看这座山像什么,提升大家旅行的品质。”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实际上,在做短视频科普之前,郭光普就已经在青少年科普领域深耕。在他看来,大自然在教室里、iPad上是没办法体验到的,只要走出门,泥土里就有很多的乐趣。
郭光普的科普之路,要从他早些年教中学的时候说起,而他正式决定将科普作为主要人生目标,是在2012年。如今,他的科普一共影响了多少名学生,早已无法用数字来衡量。
最让郭光普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做的科普工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惯性输出,而是双向的火花碰撞,这在他看来,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看似是我们在做科普,其实被科普的另一方也给予了我启迪。尽管他们的说法不准确,但想象力是我很看中的。”
郭光普告诉记者,他很不喜欢“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这样的说法,在他看来他们明明是一座座的宝库。在他的手机里,至今收藏着很多青少年对他说过的“金句”,
“就像苏格拉底曾说过的那样,人类的知识不过都是回忆。我记得有个小孩曾对我说,蜜蜂制造了蜂蜜,所以椰子虫制造了椰子。你看,这是多么美妙的逻辑和想象力。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看似沉默内敛的小孩。”
郭光普带领青少年进行自然科考
和这些孩子们长期接触,郭光普也感觉自己的心态变得很年轻。他也非常乐意和这些孩子们一起,走出教室,走向神奇、美好的大自然。
“我们曾带领一群小学生徒步穿越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没想到的是,家长们一个个累得够呛,但是除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以外,所有孩子们都坚持下来了,他们的潜力不容小觑。”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科普工作的资深前辈,在同济大学任教多年的郭光普也想透过《新闻晨报》呼吁,希望看到更多高校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觉得科普是高校社会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虽然做科普是没有收入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科普工作,那么未来这些行业的发展一定是受限的。”
数年如一日的科普工作的背后,藏着郭光普对于生态保护的一颗赤诚之心。
“当你去到一个人迹罕见的地方,如果爱上了这个地方,你就不希望它被破坏掉。就像艾青那首诗一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事生态保护研究工作多年,郭光普也向记者分享起了他的一些心得体会。
“上海现在对于生态保护的推进工作整体上是趋于上升趋势的,但是对标一些同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还是观念问题。”
“看世界是我不变的诉求”
你很难看出视频里这个一头黑色自然卷、总面带微笑的小眼睛男人已经55岁了。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郭光普用了三个关键词来总结道:“玩耍”“开心”“蹉跎”。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那么我就认真地去玩这场游戏。”
在他看来,玩是一种心态,也需要认真的态度。
前半生能用“开心”这个情绪来形容,郭光普表示,这也是源于玩的心态,玩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当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郭光普表示,之所以感到“蹉跎”,是因为家人和社会眼中的五子登科、房车齐全在他身上至今都没有实现,
“我们毕竟都是凡夫俗子,没有那么超脱,这些物质方面的因素对我的人生还是有很多影响的。所以我的做法是在外力不可靠的情况下,调整内力,让玩这件事变得更有深度。”
“很多人都问我。你这个年纪了还要做这么多的事情不累吗?其实,我现在已经是很舒适的生活了,我无法想象更舒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郭光普总有一种感觉:时间不够用。
“前半生忙于工作,确实也没有什么时间花在兴趣爱好上,我就在同济教书时看过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来上海这么多年都没看过什么演出,接下来我准备多看一些演出。”
对于像郭光普这样需要频繁外出的人来说,随着出入境政策的持续优化,如今,他的出行也变得越来越顺利。他的内心早已列好一份详细的清单:南北极、波利尼西亚群岛……
“看世界依然是我不变的诉求。”郭光普说道。
郭光普在野外科考
身边也有不少人问过郭光普一个问题:“这个年纪还去这么远的地方,是不是有点晚了?”对此,郭光普不置可否。
“当我们最年轻的时候,确实也是是最有感召力的时候,就像我现在没有办法脱光衣服站在北极,但是年轻人却可以。所以我一直在推动身边的年轻人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谈及未来的打算,郭光普表示,希望继续将短视频做好,给更多人科普动物冷知识的同时,他也想将自己前往西藏等地的考察经历集结成书,让更多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牛强 张成祜(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