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律师初体验

晨报小记者 陆玮璘

(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九年级)

作为学生,法律对于我们而言,似乎只是出现在书本上,考试时再令我们抓耳挠腮40分钟;又或是在职场剧中,律师们争锋相对、唇枪舌战的依据。立春日,我带着对法律的敬畏和好奇,参加了“律政精英职业体验”活动。

上午的法律知识分享时间很快过去,午饭后就是我最期待的模拟法庭环节了。

老师终于下发了案情提要,我快速扫了一遍,看到熟悉的“未成年人向游戏公司充钱家长要求返还”情境,联想到自己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不少相似的案例,最后都成功要回了钱,作为原告方的“律师”,我瞬间安下心来,自信满满地就要去查相关的法律条文。

我粗略地在网上搜索关键词“未成年人、游戏充钱”,如我所料,跳出了许多相关资料和法律条文,我一条一条仔细翻阅,发现大多数于我们有利的都来自于《民法典》,我心里暗喜,“不愧是我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太好用了”。正心满意足地准备誊抄至纸上时,再一读案情提要,“嗯?2017年?2017年还没有《民法典》!”此时,我的搭档正兴高采烈地来找我,向我展示她查找到的资料,我一看,皆是出自于《民法典》,只好摇摇头遗憾道:“《民法典》的内容用不了,那时候还没有呢。”搭档被我一提醒,失落地缩进椅子里。我一时间也有些迷茫,一是不知道在《民法典》之前有什么法律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二是至今都没有抓到案子的重点,更不知从何下手了。我叹了口气,“果然没有那么简单,律师还是很难当的呀。”

无奈,我只好再去翻刚才查到的《民法典》中的资料,希望能找到它们的“前身”。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从中翻到了《民法总则》,还找到了一个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我灵机一动,不如就干脆先从本案12岁的当事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入手,找到的内容一眼扫过去,均是符合案情需要且有利的,我稍稍松了口气,准备再加以研究。而搭档几乎与我同时看到了《民法总则》,于是我俩分工明确,一个研究《民法总则》,一个研究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看到不理解的专业词汇就一一向律师们请教,再加上律师提供的专业的法律条文检索,我们终于抽丝剥茧,寻到了适用的法律条文和应对被告方诉讼请求的说辞,一遍遍完善了起诉状,自信满满地准备应战。

虽然最终因为大家都踊跃参与模拟法庭,我没能真正上去发言,但是我的搭档成功将我俩的“劳动成果”做出了很好的展示,再加上她极佳的临场反应,获得了老师的赞赏。而专业律师为我们“打样”,更是令我受益匪浅。哦对,我听到老师悄悄说我很快就找到了本案的重点,对此我是相当自豪。

带着满满的成就感,这次让我很感兴趣的体验活动就此结束。回家后的我仍在回味这天的经历,不禁感叹,庭上,律师们自信的辩诉背后,是大量的案头工作,这真是很有挑战、很有魅力的职业!

记者点评:从文章可以看出,这位小记者也是真正投入其中,学有所获。原文太长,老师做了删减,更快地切入到模拟法庭这个重点上来。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陆玮璘